繼而,提起鐵鍋與頂罐,審視其大小,心中默默估量尺寸,以竹片於地劃線。
待水泥、河沙調和就緒,他便開始搭建灶台。
他先用磚在地上鋪了一層高約20厘米的基礎,再沿著邊沿向上砌好灶體框架。
框架采用下三上九的結構,既基礎3塊磚的高度,灶膛與灶台麵加起來九塊磚,共計12塊磚的高度。加上抹灰的厚度,整個灶體高度在7280厘米左右。
搭柴火灶看似簡單,搭起來其實很講究,特彆灶膛更是考驗師傅的手藝,那是整個柴火灶的核心工藝。
一個柴火灶好不好燒,灶膛是關鍵,主要考慮通風、回火、排煙三個方麵。
一個好的柴火灶,既能省柴、少煙,並且火力集中,反之則耗柴、火力不聚不說,還容易漏煙,燒起來時滿屋都是濃煙。
嘖嘖嘖,那畫麵,簡直不敢想象!
而要實現這一功能,則全靠灶膛做得好。
所以,可以套用兩句話來形容:細節決定成敗,差之毫厘則謬以千裡。
等灶膛內部框架做好後,陳永才仍然采用老工藝,用黃泥巴對灶膛進行抹灰和細調。
為什麼不用水泥?那是因為水泥經過高溫烤炙後,非常容易開裂,導致整個灶台變形。
而黃泥巴呢,則是越燒越結實,並且有很強的儲熱、釋熱功能,能節省柴火。
即使陳永才手藝熟撚,在四五個人的幫助,等兩口一大一小的灶台搭好時,已經是下午三點鐘了。
陳永才坐上鍋,點了一把稻草試了一下火力、排煙,結果非常完美!
隻是,剛搭好的灶台,要等自然晾乾後才能投入使用,這個過程一般需要三到四天的時間。
這幾天,陳渝一家人隻能在陳興凡家裡做飯吃,等二叔一家吃完後再做飯。
當陳渝把這一想法告訴陳興凡時,趙靜在旁邊說道:
“都是一家人,搞這麼麻煩乾嘛!這幾天就在我們家吃就行,大家打夥做飯。”
陳興凡也老大不高興地說道:“幾頓飯還分得這麼清楚!咋的,你這是想打二叔的臉?!”
聽了這話,陳渝也笑了:“二叔,是我見外了!那行,這幾天就在二叔家裡蹭飯吃。”
趙靜這才笑語盈盈地說道:“這就對了,這才是一家人該有的樣子。”
陳渝一家人的夥食解決了,可施工隊十來號人的夥食又成了問題。
雖然施工隊中午的夥食是他們自行負責,可現在廚房還不能用,如果在外麵吃,會增加工人的開銷。
陳渝對張安國說道:“張總,這三天工人就到鎮上去吃,我給每天每人補貼20元,你看行不?”
張安國當然沒有意見,鎮上小菜館不但價格實惠,而且份量足,10個人點一桌菜,平均下來每個人用不了30元,就可以吃得非常巴適。
而且,還不用他們自己做飯、洗碗、收拾啥的,那得省多少的功夫。
喜歡破產後,祖宗逼我種地開荒請大家收藏:破產後,祖宗逼我種地開荒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