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雲沉吟片刻,麵上掠過一絲猶疑,他躬身問道:“大王,臣鬥膽請示,不知對倭國皇室該如何處置?”。
秦思源聞言輕笑一聲,指尖在案幾上輕輕敲擊。他何等精明,豈會不知林雲話中未儘之意——倭國皇室雖偏居一隅,終究是綿延千年的血脈,此等關乎國祚存續的大事,若非君王親斷,臣子豈敢妄議。
“依你之見,該當如何?”,秦思源將問題輕巧地拋了回去。
林雲深吸一口氣,眼中寒光乍現:“臣以為當除惡務儘,倭人素重血統傳承,唯有將其皇室連根拔起,方能徹底折斷他們的脊梁,待其失了精神依托,自然隻能死心塌地依附大王”。
秦思源擺了擺手,語氣平靜卻帶著刺骨的寒意:“你要明白,本王要的是倭國的銀礦、林木、港口,要的是那片土地,從來不是那些倭人”。
“臣明白了”,林雲心領神會,當即躬身,“回去後定將大王的意思傳達下去”。
“甚好”,秦思源神色一肅,話鋒轉向江北局勢,“北伐大計必須加緊籌備。待來年開春,本王將親率精銳直取京師。各地也要同時發難,前期的諜報布置,你要多費心”。
“臣遵旨。”林雲稟報道,“情報局已與幾股起義軍頭目搭上線,其中張獻忠部上月攻破城池時,將城中官紳儘數驅至城頭,以滾油澆之,哀嚎三日不絕”。
“李自成部在河南更是將不肯納糧的鄉紳活活碾作肉泥,這些人都非善類,臣打算親自走一遭,挑選部分人為我大夏所用”。
秦思源微微頷首,眼中閃過一絲厭惡:“這些流寇大多殘暴成性,你此去須得牢記,不必許以重諾”。
“到時候該殺的就地正法,該罰的充作苦役——我大夏不是收容豺狼的牢籠,要防其反噬”。
“臣謹記。”林雲恭敬應道。
他深知大夏與大明的天壤之彆——大夏立國以來,一諾千金,言出必行。
正因如此,收納這些嗜血成性的流寇時,更需慎之又慎,絕不能讓這些禍害玷汙了新朝的清名。
秦思源聞言,臉上露出一絲難以察覺的欣慰,隨即緩緩頷首。他對這類被世人統稱為“起義軍”的武裝力量,向來沒什麼好感。
儘管他自己最初也是從顛覆舊秩序的道路上起家,但他內心深處始終認為,自己所做的事業與這些烏合之眾根本沒有可比性。
大夏能從最初的一隅之地,走到如今足以問鼎天下的局麵,靠的從來不是一時的熱血與蠻力,而是從起事之初就確立的明確綱領與係統化製度。
這份綱領為每一步行動指明方向,讓麾下軍民清楚“為何而戰”,這套製度則像精密的機器,規範著資源分配、官吏任免與地方治理,確保整個勢力有序運轉。
反觀那些所謂的起義軍,恰恰暴露了其致命的短板。
他們大多是在苛政與饑荒下被迫揭竿的底層民眾,既沒有經世濟民的學識,也缺乏長遠規劃的眼光,從始至終都沒有建立起任何成形的綱領。
他們的行動邏輯簡單而粗暴:將對舊秩序的仇恨,無差彆地傾瀉在所有能接觸到的對象身上,無論是腐朽的官吏、富有的鄉紳,還是無辜的平民,都可能成為他們刀下的犧牲品。
更關鍵的是,他們完全不懂建立基層政權的重要性。
每攻占一處城池,他們做的不是安撫百姓、恢複生產、設立官吏進行有效管理,而是忙著搶奪府庫中的金銀糧食,然後帶著這些戰利品轉戰下一處,將身後的土地重新拋回混亂與無序之中。
這種“流寇式”的作戰方式,讓他們永遠隻能是無根的浮萍——沒有穩定的後方提供糧草兵源,沒有受其恩惠的百姓真心擁戴,看似聲勢浩大,實則脆弱不堪。
這便是泥腿子造反與世家出身者起事的根本差彆,秦思源自起家之日起,便將“建立基層政權”作為重中之重。
每占領一個縣,他都會立刻選派可靠的官吏赴任,清查土地、登記人口、輕徭薄賦,用實實在在的治理讓百姓安居樂業。
正是這份對“根基”的重視,讓他擁有了穩固的後方,能在長期的戰亂中不斷積蓄力量,越打越強。
而那些起義軍,始終困在“破壞”的怪圈裡無法自拔,他們隻知道通過燒殺搶掠來滿足眼前的生存需求,卻從未想過如何“建設”。
等到他們勢力壯大,終於意識到需要一套製度來約束部眾、管理地盤時,才發現自己早已親手毀掉了一切基礎。
能做事的人才被他們殺了,願意耕種的百姓逃散了,原本肥沃的土地因長期戰亂而荒蕪,就算想建立製度,也早已無人可用、無地可治。
這也是為何每逢大規模朝代更迭,天下人口往往會銳減七八成的核心原因之一:舊王朝的壓迫尚未結束,起義軍的無序破壞又接踵而至,最終讓整個社會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林雲領命後第三日深夜,江北重鎮歸德府外三十裡,一座看似普通的莊園內燈火通明。
這裡是情報局設在江北的眾多秘密據點之一,四周明暗哨卡密布,就連李自成設在歸德的守將都不知道,距離自己大營不過二十裡的這座莊園,早已被大夏滲透得如同篩子。
“三位將軍請用茶,這是江南新到的雨前龍井”,林雲端坐主位,氣定神閒地斟茶。他麵前坐著三位年輕將領——田見秀、劉體純、李友,都是李自成麾下少壯派中頗有聲望的人物。
田見秀接過茶盞,目光在廳內掃過。隻見四周侍立的“仆役”個個步履沉穩,目含精光,顯然都是好手。
他不禁暗歎大夏情報局手段之高明,竟能在闖王控製的核心地帶布下如此嚴密的網絡。
“林大人”,田見秀放下茶盞,開門見山,“不知此番相召,所為何事?”。
林雲微微一笑,指尖在茶盞邊緣輕輕摩挲:“三位將軍都是聰明人,如今江北局勢,想必比林某更清楚”。
“闖王雖占據河南、河北大部,然四麵樹敵,北有明軍殘部據守要塞,西有張獻忠虎視眈眈,而我大夏雄師陳兵江畔。敢問三位,如此局麵,能維持幾時?”。
喜歡明末崛起:打造一個嶄新華夏帝國請大家收藏:()明末崛起:打造一個嶄新華夏帝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