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大地,承載著數千年的曆史滄桑和文化傳承。在這裡,怎能少得了曾經威震四方的趙國!與燕國展廳相鄰的便是趙國曆史文化展廳。
在趙國展廳內,陳列著眾多從趙國都城邯鄲出土的精美青銅器。這些青銅器造型獨特,工藝精湛,無不展現出古代工匠們高超的技藝和智慧。
離開三層後,夏先衍沿著樓梯而下,來到了二層的展區。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滿城漢墓展廳。在這個展廳裡眾人見到了,金縷玉衣、鎏金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鎏金銀蟠龍紋銅壺、透雕雙龍高鈕穀紋白玉壁等都是舉世聞名的珍寶。
接著,他們來到了中山國展區。這裡展示著從古中山國國都出土的各類珍貴文物。其中刻有長篇銘文的青銅器,中山王厝(cuo)鐵足銅鼎、中山王厝(cuo)夔龍飾銅方壺和(zizi)銅圓壺,記錄了中山國的重要史實,確認了中山國都和王室世係,補正了史書闕如,為研究戰國時期中山國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參考資料。
眾人興致勃勃地在博物館裡漫步觀賞著,時間不知不覺地流逝。他們驚歎於館內琳琅滿目的展品,沉浸在曆史文化的海洋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博物館裡的遊客逐漸增多起來,原本有些寬敞寧靜的空間變得有些擁擠嘈雜。
眼看著人流如織,眾人相互交換了一下眼神,決定不再繼續逗留。
出了博物館後,市區已經沒有需要探查的靈源之地了。於是決定返回招待所以便安心修行。
第二天清晨,太陽還未完全升起,天邊隻泛起了一抹魚肚白。眾人便已早早起來,準備動身前往古中山遺址的靈源之地。
中山國遺址位於石家莊市平山縣,是戰國時期中山國的都城所在地。該遺址是戰國時期中山國的都城遺址,屬於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內最著名的發現是中山王厝墓,該墓於1974年發掘,出土了近兩萬件文物,大部分保存在冀州博物院和冀州省文物研究所?。
中山國起源於春秋時期的陝西,後遷至太行山東麓的冀州省中南部地區。
中山國的前身是狄族鮮虞部落,最早在陝北綏德一帶,後來轉移到太行山區。
公元前507年,鮮虞部落仿照東周各諸侯國建立了中山國,都城最初設在中人城(今冀州唐縣西北),後遷至顧(今冀州定州),最終定都古靈壽(今冀州平山縣)。
戰國之世,千乘之國五,萬乘之國七,中山國是十二個諸侯強國中唯一由北方遊牧民族白狄族鮮虞部建立的國家。
在列國爭雄的戰國時代,中山國這個僅次於七個“萬乘之國”的“千乘之國”,憑借其勇猛善戰的雄風和縱橫捭闔的策略稱雄一時,在列國爭強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由於中山國統治者非周王室宗親,國家命運又幾經起伏,所以一直沒有引起史學家的足夠重視,華夏古代史書中關於戰國中山國的記載非常簡略零散,其文物、遺跡又長期湮沒於地下,所以兩千多年來戰國中山國成為鮮為人知的“神秘王國”。
20世紀7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勘探了位於冀州省平山縣三汲鄉一帶的戰國中山國都靈壽古城,發掘了中山成公墓、中山王營墓和中山王族三、四、五號墓等五座王族墓和百餘座貴族、平民墓,共出土文物兩萬餘件,中山雄風再現於世。
中山國的曆史幾經風雨,十分曲折。
中山初稱鮮虞。公元前774年,“鮮虞”之名首見於《國語》。春秋時期,由鮮虞、肥、鼓、仇由幾個部落組成的鮮虞部落聯盟,逐漸由陝西北部、山西向中原地區遷移。公元前662年,鮮虞出擊邢國,兩年後又征伐衛國,使邢君出逃,衛君被殺。春秋中後期,鮮虞的主要對手是晉國,晉國相繼滅掉了鼓、肥兩個部落。公元前507年,鮮虞出兵晉國,大敗晉軍。
公元前506年,“中山”之名首見於《春秋》。
公元前494年,中山與齊、魯、衛共同伐晉,取得晉國的棘蒲今河北趙縣境內。
公元前491年,中山收留了因晉國內亂逃奔而來的晉大夫荀寅。晉國為報此仇,於公元前489年派趙鞅“帥師伐鮮虞”,並獲大勝。
此後20餘年間,史籍對中山國沒有隻字記載。
公元前459年至457年間,中山國又持續受到晉國的致命打擊,幾乎滅國。公元前457年,晉國征伐中山,中山國遭受重創。
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部重新崛起,建都於顧今定州境內,並仿效華夏諸國建立起政治、軍事製度,與中原諸國相抗衡。
靈壽古城是中山國的後期都城,位於今平山縣三汲鄉一帶,始建於公元前380年前後。靈壽古城依自然地形建成,西北傍太行山,南依滹沱河,東臨冀中大平原,地理位置優越。
進入中原地區後,中山國由遊牧生活進入農耕社會,大量使用鐵製農具,農業生產發達。靈壽古城發掘的鐵器作坊遺址以及中山國遺址、墓葬中出土的眾多鐵農具,都證明農業生產在中山國的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