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古城的最後一站是趙雲廟靈源之地。這又是一座因為曆史名人所孕育出來的靈源。
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正定)人,是三國時期蜀漢名將,追隨劉備,功績卓著,有勇有謀,善始善終,被後世稱為“常勝將軍”。
趙雲死後,為紀念他,人們建立了趙雲廟。正定曆史上曾多次為趙雲修廟,現存的趙雲廟是1996年在舊廟遺址上重修的,1997年正式對外開放。
趙雲廟采用仿明清古建築結構,氣勢恢弘,由廣場、一進院、二進院、後院組成,造型古樸,整齊勻稱。
廣場前有趙雲的銅像,展現了趙雲的英勇形象。
廟門是七級石台階上麵是三開間、翹角飛簷歇山頂式仿古建築,東西兩側有憨態可掬的石獅子。
一進院,西側有一座六角亭,亭內立有“漢順平侯趙雲故裡”石碑,立碑時間為大清同治元年。旁邊還有大型臥碑,碑麵凹刻《趙雲彆傳》。
東側也有六角亭和大型臥碑,分彆是“重建趙雲廟碑記”和“趙雲傳”碑刻。北側中軸線上的大殿是君臣殿,殿內供奉著昭烈帝劉備、漢壽亭侯關羽、桓侯張飛、武侯諸葛亮、順平侯趙雲。
二進院,為四合院建築形式。
五虎殿,位於庭院西側,供奉著三國時期蜀國的五虎上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和黃忠,殿內繪製了幾幅與他們形象和生平相關的壁畫。
四義殿與五虎殿隔中軸線相對,供奉著劉備、關羽、張飛、趙雲。趙雲是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後與劉備關係最為密切的人。
順平侯殿是趙雲廟的主殿,趙雲去世後被追諡為“順平侯”,這裡展示了趙雲的生平事跡和英勇形象,殿前兩側是樹木修剪成的將士,手持各種古代兵器。
夏先衍一行人探查完趙雲廟靈源之地後,沿著滹沱河向東走,去往下一個靈源之地。
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商王朝統治華夏。商早、中期在豫北、冀南一帶五遷其都,今邢台市曾一度為商王朝國都。
冀州地處商朝疆域的北部地區,境內商代文化遺址星羅棋布,其中邢台東先賢、磁縣下七垣、槁城台西、盧龍蔡家墳遺址及定州北莊子墓地均為商代考古的重要發現,是商代文明在北部區域的典型代表。
考古發掘表明,冀州商代先民不僅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明,還在用鐵、漆器、陶瓷、紡織、醫藥、建築、釀酒等領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接下來這座靈源之地是商朝文化孕育而生,也是夏先衍遇到的唯一一個沒有在遺址上修建遺址公園,且這座遺址屬於荒廢狀態下而形成的大型靈源之地。
這座靈源之地就是距離滹沱河三公裡開外的台西商代遺址。
如果不是在這裡有一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所立的台西遺址碑,不了解這裡情況的還以為是一片荒地。
當然,自這裡誕生靈源後,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靈源的神奇作用使得這裡草木繁茂。隨著靈源之地不斷擴張,引起了冀州省的關注。
很快,遺址考古公園項目獲得批準。這裡無需再進行規劃設計,因為靈源之地的擴張已然形成了與這座遺址最為契合的布局。
石家莊文旅部門直接依據這些布局,稍作休整即可。
施工速度極快,當夏先衍來到這裡的時候,這裡已經初具一座遺址公園的模樣。
台西商代遺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崗上鎮分布在台西、莊合、故城和內族四村之間的耕地上,遺址以三個高大土丘為中心,麵積在10萬平方米以上,依其土丘方位,當地人稱之為“南台”、“西台”、“北台”,統稱為“土疙瘩”。
台西商代遺址是繼安陽殷墟、鄭州商城等遺址之後考古又一重大發現,從其所處的地理位置、範圍及文化內涵看,它不是一般的村落遺址,應是商王畿以內的一個重要都邑,更是這一帶政治文化、經濟中心。
共發現房址14座,第一次發現了華夏商代的兩眼水井,發掘了一批商代墓葬,發現有釀酒作坊,發現有砭鐮和1973年出土的藥用桃仁、鬱李仁、杏仁等植物種仁及精美麻織品和陶文等。
槁城台西遺址出土了目前為止華夏最早的鐵器——鐵刃銅鉞。證實了至少在距今3400年左右,華夏的祖先已經將鐵用於製造兵器。據檢測,銅鉞刃部的鐵為隕鐵。
商朝的台西人通過實踐已經對鐵的性能有了初步的認識,懂得鐵是比銅硬度更高、更耐磨、更鋒利的金屬,預示著鐵器時代的到來。
鐵刃銅鉞是在鑄造過程中將鐵刃包嵌於青銅器身中。兩種金屬的澆鑄包嵌技術的出現是華夏古代冶金史上的一大進步。
在台西商代遺址發現的鐵礦石和經冶煉的鐵礦渣,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冶鐵實物,它證明早在3400多年前,商朝台西的先民已經掌握了冶鐵技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