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幽處聖儒隱,筆落經成桃李繁。
儒家先賢荀子死後葬於蘭陵。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時人尊稱為荀卿,又稱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人,在齊國稷下學宮學習和講學,曾三次擔任稷下學宮的祭酒。
荀子曾兩度出任楚國蘭陵令,年老辭官後蟄居蘭陵著書立說,在蘭陵收徒授業,培養了韓非、李斯、浮丘伯等眾多弟子。
荀子於公元前238年左右在蘭陵去世後葬於此地。
荀子墓位於琅琊市蘭陵縣蘭陵鎮東南15公裡處。原墓東西長10米,南北寬8米,東西兩端高7米,中間高3米,上麵遍布刺槐,為黃土堆積的墳丘。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增廣生幾位員生首倡眾人共同捐立“補建荀子墓碑”。光緒三十年(1904年),山東巡撫周馥立“楚蘭陵令荀卿之墓”碑。
荀子墓的前方是荀子祠,祠內中間供奉荀子像,還供奉韓非、李斯等人的牌位。
初臨荀子墓,那一方靜謐的塚丘在歲月的洗禮下略顯滄桑,卻依舊散發著莊嚴肅穆的氣息。四周的翠柏蒼鬆,宛如忠誠的衛士,默默守護著這位偉大先哲的安息之所。
夏先衍緩緩踱步,腳下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在訴說著往昔的故事,那是荀子講學授徒、傳播思想的時代回響。
荀子以其深邃的智慧和淵博的學識,在這方土地上啟迪蒙昧,他所倡導的性惡論,並非對人性的悲觀論斷,而是一種對人性的深刻洞察與警醒,提醒世人需以禮義法度來約束和規範自身。
荀子在這裡走完了他的一生,也是在這裡完成了他思想體係的整合與升華,並且得到了傳承。
也見證了這一切的起始與流變,荀子的思想傳承在韓非與李斯身上呈現出多元的走向。
荀子出生於邯鄲,夏先衍在邯鄲之行中感受到了,邯鄲人對於荀子的紀念。今天邯鄲市滏河北大街有一個街邊小公園,名叫荀子公園,立有荀子的一尊塑像。
邯鄲市邯山區北張莊鎮民生路有一所荀子中學,裡麵也有一座荀子塑像,立在進校門的操場處,背後一麵牆,刻著荀子的《勸學》。
荀子十五歲到壯年時期,主要在齊國稷下學宮學習和講學,曾三次擔任稷下學宮的祭酒。夏先衍在稷下學宮遺址靈源之地感受到了關於荀子的記憶。
荀子中年遊曆秦國,到秦國進行政治考察,打破“儒者不入秦”的慣例。而夏先衍最開始的關於靈源的調查就是從秦地開始的。
夏先衍這一路所走過的靈源之地算是串聯起了荀子一生的四個階段。
《人文經》跟隨夏先衍的腳步記載了荀子這位儒家先賢的一生,最後在蘭陵緩緩落下了他思想的最後一筆。
夏先衍在荀子文化園靈源之地,他仿若真切地瞥見了荀子那偉岸而莊嚴的身影,那身影並非虛幻的臆想,而是帶著一種穿越時空的厚重質感。
這身影竟與他曾在自己心神所去過的那座心之世界裡邂逅的背影,漸漸重合。
在那心之世界裡,荀子是智慧的燈塔,其思想的光輝如星芒璀璨,穿透層層迷霧,照亮人類精神世界的漫漫征途。
而如今,在這文化園的靈源實地,曆史的氣息與現實的感知交織纏繞,讓那曾經略顯縹緲的心象瞬間有了堅實的依托與鮮活的生命力。
夏先衍的內心湧起一陣難以抑製的悸動,仿佛在這重合的瞬間,他跨越了千年的時光長河,與荀子進行了一場無聲卻震撼靈魂的對話。
他似乎能感受到荀子在這片土地上曾經的沉思、講學與踱步,那深邃的目光穿越歲月,凝視著後世之人對其思想的傳承與思索。
夏先衍依依惜彆蘭陵,這片承載了荀子生命的餘暉與思想,被曆史厚愛的土地。
隨後一行人來到滕州。
滕州的曆史:滕國是華夏周朝分封的諸侯小國,位於今齊魯省滕州市境內,國君為姬姓,侯爵。周武王滅商建周後,分封其十四弟姬繡於滕,稱為滕叔繡。滕國曆經多個朝代,最終在戰國時期被宋國所滅。
秦統一六國後,廢分封置郡縣,於今滕境置滕縣、薛縣。
滕王閣?: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曾被封於山東滕州,並在滕州築一閣樓名為“滕王閣”,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座滕王閣。後來,李元嬰調任江南洪州,因思念故地滕州,修築了第二座南昌滕王閣,第三座閬中滕王閣也源於此。
滕州是“科聖”?墨子、“工匠祖師”?魯班、造車鼻祖?奚仲、?孟嘗君、?毛遂的故裡,這些曆史人物為滕州的文化底蘊增添了濃厚的一筆。
滕州吸引夏先衍前來的是關於墨子與魯班文化所孕育的靈源。
墨子,是先秦時期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與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魯班,作為華夏古代傑出的工匠與發明家,其技藝巧奪天工。他憑借著非凡的創造力與精湛的手藝,發明了眾多木工工具,如鋸子、曲尺等,這些發明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推動了古代手工業的發展。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