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估計幾日能辦妥?”
諸葛亮說道:
“隻需三天。”
周瑜一聽,忙道:
“軍中無戲言。”
諸葛亮正色道:
“怎敢戲弄都督?”
“願立軍令狀,三日不成,當受重罰。”
周瑜大喜,命軍政司當場取文書簽字。
接著周瑜設宴款待諸葛亮,席間說道:
“待軍務完成,自當重謝。”
諸葛亮答道:
“今日已無時間,明日即可開工,第三日差五百士兵到江邊搬箭即可。”
飲過幾杯酒後,諸葛亮告辭而去。
魯肅見狀,不免起疑,問周瑜:
“此人莫非是在虛張聲勢?”
周瑜冷笑道:
“他是自尋死路,怪不得我。”
“文書當眾簽了,他就算插翅難逃。”
“況且,我已命工匠故意拖延,所需材料一概不予準備。”
“到時誤了期限,他自有罪名可定,豈能申辯?”
隨即命魯肅前去探查諸葛亮的虛實。
魯肅來到諸葛亮處,諸葛亮笑道:
“我早就提醒子敬不要將此事告知公瑾,果然他又要害我了。”
“三天之內,十萬支箭如何能造得出來?”
“還需子敬相助一臂之力!”
魯肅無奈說道:
“這是你自找的,我如何救得了你?”
諸葛亮說道:
“望子敬借我二十艘船,每船配三十士兵,船上搭青布為帷幕,兩側放置千餘個稻草人。”
“除此之外,不必再問。”
“到第三日,包你見到十萬支箭。”
“隻是千萬不可讓公瑾得知,否則此計必敗無疑。”
魯肅答應借船,但仍不明其意。
回到周瑜處,魯肅未提借船之事,隻說諸葛亮不需箭竹、羽毛、膠漆等材料,自有妙法。
周瑜更加疑惑,冷笑道:
“且看他三日後如何回複我!”
卻說魯肅私下準備了二十艘輕快的船,每艘船上配備三十多名士兵,並備好布幔和捆紮好的稻草人,一切齊備,等待諸葛亮調用。
第一天卻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也依然沒有行動。
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分,諸葛亮秘密邀請魯肅到船上來。
魯肅問道:
“先生召我來有何事?”
諸葛亮答道:
“特地請子敬與我一起去取箭。”
魯肅又問:
“去哪裡取箭?”
諸葛亮笑而不答,說:
“子敬暫且不要問,去了就知道。”
隨後,諸葛亮命人將二十艘船用長繩連接起來,徑直向北岸行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