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玄德拱手謝道:
“公言過謙,怎敢當受如此誇獎!”
從此,張鬆在劉玄德那裡連留了三日,宴飲款待,但始終未提及西川的事情。
臨彆時,玄德親自到十裡長亭為張鬆送行,並設宴告彆。
玄德舉杯向張鬆致辭:
“感謝大夫不辭勞苦,專程前來,留我三日,今日分彆,不知何時再得教誨。”
說罷,眼中含淚。
張鬆心中暗想:
“玄德如此寬厚仁愛,怎能舍棄他?”
“不如直接開口,讓他征西川。”
於是他說:
“鬆也想朝夕侍奉,惟一恨未能早些效力。”
“我觀察荊州,東有孫權,牢守虎踞之地;北有曹操,時刻威脅吞並,荊州確非久留之地。”
玄德說:
“我知道,但暫時還未找到合適的地方安置。”
張鬆回答:
“益州地勢險峻,沃野千裡,民眾富饒,人才輩出,早已仰慕皇叔您的仁德。”
“如果能動員荊州和襄陽的士兵,西進指向西川,霸業一定可以成就,漢室可以複興。”
玄德說道:
“我怎敢承當這樣的重任?”
“劉季玉也是皇室宗親,恩澤遍及蜀中,他人豈能輕易動搖?”
張鬆回答:
“我並非為了自己的榮華而出賣劉季玉,但如今遇到明公,不敢不將心腹話說儘。”
“劉季玉雖然占據益州,但他性格軟弱,不能任用賢能,再加上北方的張魯時常侵犯,民心不穩,渴望有一個明主。”
“鬆此行,原本是準備投靠曹操,沒想到遇到奸雄曹操,他傲慢無禮,侮慢賢士,所以特意前來見明公。”
“若您先占領西川為根基,再北攻漢中,收複中原,匡正天朝,名垂青史,功業無可比擬。”
“若明公有意征西川,鬆願意為內應,效犬馬之勞,不知閣下如何打算?”
玄德答道:
“深感君之厚意,但劉季玉與我同宗,若攻打他,恐怕天下人會罵我。”
張鬆回答:
“大丈夫行事,應當努力建功立業,先行決策。”
“若現在不取西川,待他人占據,悔之已晚。”
玄德答道:
“我聽聞蜀道崎嶇,千山萬水,車馬難行,雖想征之,但該如何實施呢?”
張鬆從袖中取出一張地圖,遞給玄德道:
“鬆感明公盛德,敢獻此圖。”
“隻需看此圖,便能了解蜀中道路。”
玄德略微展開地圖,看到上麵標注了詳細的地理信息,山川險要、遠近大小,府庫和糧草等一應俱全。
張鬆說道:
“明公可速速策劃。”
“我還有兩位知己,法正與孟達,他們必能相助。”
“如果這兩人到荊州,可以一起商討。”
玄德拱手道謝:
“青山不老,綠水長存。”
“若日後事成,必當厚報。”
張鬆回答:
“遇到明主,我怎敢圖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