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程度上,曹操跟袁紹的追求是一致的,隻是實現的路徑不同罷了。
袁紹想要的,是以汝南袁氏為主,統領天下士族閥閱,以此為新世製定規則。
而曹操呢,更傾向於並存,甚至要用寒門庶族製衡士族閥閱,隻有這樣,才能真正掌控全局。
如果真要倚仗士族閥閱,那今後定然會被架空的。
正是聯想到這些,又叫曹操聯想到曹氏身上。
一旦真將袁紹擊敗了,把汝南袁氏傾覆了,那他麵臨的處境,可要比袁紹要複雜的太多了。
天子就不說了。
明麵上忠於天子,忠於漢室的那幫老臣,還有那幫宗親,是打著這樣的旗號,看似是在維護天子,實則卻是在維護和增擴自身及宗族利益。
他們不會坐視曹氏坐大,會想儘辦法牽製。
既然涉足其中了,就要適應環境,善用規則,如果連這些都習慣不了,那乾脆就彆在這個圈子了。
看似外患解決了,實則新的外患又來了。
關鍵是這個外患,還是包裝成內患體現的。
如果僅是這樣,曹操還不會如此,可問題是他麾下一幫文武,已然有一些,對自家嫡長子麾下的文武,有意見,有不滿了。
這不是因為想跟曹昂對著乾,實則是那幫更年輕的,晉升的速度太快了,對這種心理,曹操是能理解的。
畢竟這些老臣跟隨他多年,立下汗馬功勞,心裡自然有計較,這也是為什麼,曹操要打這一仗的原因。
為的就是解決此事。
可因為聯想的多了,曹操就想到另一件事,一旦袁紹這一外患沒了,那麼他麾下的那幫文武,是不是會有彆的想法?
畢竟眼下大敵當前,眾人都能齊心協力,可等外患儘除,內部該如何平衡,這便成了新的難題。
權力的誘惑太大了。
一旦有人利用這點,則曹氏內部勢必起內耗,而在這一過程中,他的那些子嗣及冠了,成婚了,這就又叫一幫群體躋身到核心圈層了,這不可避免的會加劇某些分歧,而這些分歧不能妥善引導,便極易演變為派係之爭。
派係之爭最可怕的地方,不在於明麵上的爭,而在於暗地裡的鬥,甚至是不分形勢的推波助瀾!!
在過去,曹操無需考慮這些。
畢竟外部的壓力,使其稍有不慎,就可能滿盤皆輸了。
也是這樣,其麾下的核心群體,中堅力量,外圍存在,都知道輕重緩急,不會做太出格的事。
但等到袁氏這一外患沒了,一切就不一樣了。
屆時內憂外患的重心將悄然轉移,矛盾不再是來自強敵,而是源於內部權力的分配與製衡。
曹操不知道的,是他在心憂今後可能會遇到的局麵時,這間接影響到了麾下的文武,特彆是那些謀主謀士。
儘管跟曹操的對話,郭嘉是隻字未提,可程昱、荀攸、毛玠、董昭這些人,又有哪個是蠢笨之人?
自家明公的變化,他們是能感受到的。
然而在這件事上,他們默契的選擇了沉默,有些事他們是能提出建議的,但是有些卻是不能的,作為曹操的追隨者,他們也是要避嫌的……
喜歡我的父親是曹操請大家收藏:()我的父親是曹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