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便開啟了他的命運之輪。
在成長的每一個日子裡,原生家庭就像一座巍峨的大山,始終矗立在那裡,它給予孩子的陰影或光芒,深深的印在每個孩子的身上,一輩子被它牽絆。
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塑造可謂全方位且持久深遠。自出去起,孩子那如白紙般純淨的心靈,便逐漸被父母的言行舉止所渲染。
父母的思想觀念如同涓涓細流,悄無聲息地滲透進孩子的認知體係;孩子的性格被父母所塑造
父母間的婚姻模式更是對子女產生了難以磨滅的影響。和諧美滿的夫妻關係,會讓孩子沐浴在愛與溫暖之中,從而培養出積極樂觀、自信勇敢的個性;
反之,充滿爭吵和矛盾的婚姻則可能導致孩子內心恐懼、缺乏安全感,甚至形成自卑孤僻等負麵性格特征。
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塑造人格的關鍵因素之一。
嚴厲苛刻的教育或許能促使孩子取得優異成績,但同時也可能壓抑其天性,使其變得謹小慎微、不敢創新;
而寬鬆民主的環境雖然有利於激發創造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但如果缺乏適當引導,孩子又容易走向放縱自我、自由散漫的極端。
此外,父母平日裡為人處世的態度和方法同樣具有示範作用。
誠實守信、善良正直的家長往往能夠言傳身教,培養出品德高尚的下一代;
相反,如果父母虛偽狡詐、自私自利,那麼孩子很可能在耳濡目染之下養成不良品性。
總之,原生家庭就像是每個人生命中的底色,它以一種隱秘而強大的力量,悄然決定了我們的人生軌跡和價值取向。
儘管隨著年齡增長和閱曆增加,人們可以通過後天努力去調整和完善自己,但那些來自原生家庭的根深蒂固的影響卻猶如刻入骨髓的印記,難以徹底抹去。
一、
在一個看似平靜的家庭裡,卻隱藏著一股洶湧的暗流——父母之間頻繁且激烈的相互指責和對孩子無情的否認。這就像是一場悄無聲息但破壞力極強的風暴,猛烈地衝擊著孩子那幼小而脆弱的心靈。
小時候的小明,原本應該享受著父母無儘的關愛和嗬護,但現實卻是特彆的殘酷。隻因為母親嫌棄公婆是農村人討厭公婆的不拘小節,從而連帶著無辜的小明也成為了她發泄不滿情緒的對象。
儘管小明長得乖巧可愛,擁有一雙靈動的大眼睛和天真無邪的笑容,可是,這些都無法改變母親對他的偏見和厭惡,雖然是自己的孩子,可是一想到他的爺爺奶奶是農村人就心生厭惡。
而小明的父親呢?開始的時候非常疼愛他,但是不懂得如何去疼愛,在小明母親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影響之下,他的立場漸漸發生了偏移。
曾經那個把小明視為掌上明珠的父親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對孩子充滿厭煩之情的男人。
這種轉變對於小明來說,無異於晴天霹靂,讓他在本應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裡,過早地體會到了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
小明在一二年級的時候,可以說是班級裡的佼佼者,每次考試都能輕鬆地拿到滿分。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無論他取得多麼優異的成績,都無法換來父母對他的一絲認可和讚揚。
時間轉眼來到了三年級,這一年對於小明來說,原本應該是充滿希望和新挑戰的一年。因為學校開始開設英語課程,而小明也展現出了對這門語言的濃厚興趣和天賦。為了幫助小明更好地學習英語,母親毫不猶豫地給他報了一個課外輔導班。可是,這個決定卻引來了父親的強烈反對。
父親認為,給孩子報輔導班隻會讓他產生依賴心理,不利於培養他自主學習的能力。於是,父親強行向輔導班要回了已經繳納的輔導費用。
麵對這樣的情況,母親並沒有放棄幫助小明提升學習的想法。她轉身去書店精心挑選了一係列與英語相關的課外書籍,希望通過閱讀來進一步拓寬小明的知識麵和視野。
可惜的是,當這些書籍被帶回家後,又一次遭到了父親的粗暴乾涉。父親二話不說,將那些嶄新的書本撕得粉碎,並大聲斥責母親不應該再給小明增加額外的學習負擔。
就這樣,小明心中剛剛燃起的求知之火瞬間被澆滅,他那小小的夢想也如同那些被撕碎的書頁一樣,變得支離破碎。
日子一天天過去,很快就到了中考前夕。
小明的母親日日鶯歌燕舞,隻是把他每日關在屋裡,從不問他學到了什麼。
小明的父親老是懷疑他在屋裡偷看小說,強行讓他把門敞開。
在這個本應該緊張的轉折時刻,小明的父親卻以親情交流大於一切的借口,頻繁地在家中舉辦各種家庭聚會。每當有客人來訪,小明的父親就強行讓小明放下手中的課本和筆,被迫中斷學習去陪伴客人。
夜晚來臨,當喧囂的聚會終於結束,客人們紛紛離去之後,整個家才恢複了短暫的寧靜。但即便如此,小明仍然難以安心學習。因為耳邊還回蕩著之前聚會時的嘈雜聲,以及父母爭吵的聲音。在這樣的環境下,小明隻能默默地承受著一切壓力,艱難地繼續複習備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可想而知,在這樣的家庭氛圍和學習環境下,小明怎麼會取得很好的成績。最終,中考的結果出來了,小明名落孫山。
這本應是一個需要家人給予理解、支持和鼓勵的時刻,但等待他的卻是來自父母雙方無休止的指責和抱怨。
他們似乎忘記了曾經自己對待小明學習的態度和方式,隻是一味地將責任全部推到小明身上。
小明在知道自己名落孫山後,後悔的淚水奪眶而出,他乞求父親讓自己複讀一年明年再考。
可是他的眼淚換不來父母的仁慈,父母斬斷了他的希望,小明的母親此時已經後悔,後悔曾經對小明的漠不關心,她希望小明的父親能夠給小明一個希望同意小明去複讀,可是小明的父親卻說:“以他這個分數就算複讀兩年也毫無用處。”
在如此這般的成長環境之中,小明那原本天真無邪、活潑開朗的心性逐漸被消磨殆儘,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內向且略顯孤僻的性格特征。他宛如一隻受傷的小獸,默默地蜷縮在自己的世界裡舔舐著傷口。
隨著歲月的流逝,小明學會了以沉默來應對外界的喧囂和紛擾,用隱忍去承受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然而,在他那顆看似平靜如水的心底,卻深深地埋藏著對於婚姻的極度不信任以及無儘的恐懼。這就如同一片陰霾,始終籠罩在他心頭,揮之不去。
而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源,則在於其父母之間那種令人窒息的相處模式。他們的爭吵、冷戰乃至相互間的指責與否定,仿佛一麵清晰無比的鏡子,無情地映照出小明未來可能會麵臨的情感道路——充滿了崎嶇坎坷與艱難險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