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6月,在一個普通農家小院裡,一聲響亮的啼哭打破了午後的寧靜,四梅呱呱墜地。然而,這份新生命誕生的喜悅,瞬間被爺爺陰沉的臉色所掩蓋。
此前,家中已有三個姐姐,爺爺奶奶滿心盼著孫子延續香火,聽聞又是孫女,爺爺連看都沒看一眼,轉身便走。
好在四梅有疼愛她的父母。母親雖然虛弱,卻將她緊緊摟在懷中,眼神滿是溫柔與憐惜;父親粗糙的大手輕輕撫摸著四梅的小臉,眼中愛意流淌。他們不在意孩子的性彆,為她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四梅,期望她如梅花般堅韌綻放。
月子裡,爺爺奶奶從未露麵,母親獨自承擔起養育四梅的重任。喂奶、換尿布、哄睡,日夜操勞,毫無怨言。三個姐姐也懂事地幫忙,或是遞個尿布,或是逗逗妹妹,為母親減輕了不少負擔。在母親的悉心照料與姐姐們的陪伴下,四梅漸漸長大。
時光匆匆,四梅5歲了。一家連生四個女孩,在這個傳統觀念濃厚的村子裡,成了眾人的笑柄。村裡人的閒言碎語如芒在背,爺爺奶奶也時常指桑罵槐,冷嘲熱諷。“生這麼多丫頭片子有啥用”“斷子絕孫咯”之類的話語,像冰冷的箭,刺痛著一家人的心。
世俗的壓力如巨石般沉重,四梅父母無奈再次備孕。偏偏此時,計劃生育的浪潮席卷而來,“一家隻生兩個好”的口號隨處可見。他們家已有4個女孩,政策不允許再生。但傳宗接代的思想根深蒂固,父母狠下心,帶著孩子們踏上了東躲西藏的超生之路,成了“超生遊擊隊”的一員。
他們四處漂泊,居無定所。有時在廢棄的倉庫將就一晚,有時在破舊的廟宇暫避風雨。每一次搬家,都充滿了無奈與心酸。幸運的是,父親略通醫術,憑借這一技之長,以赤腳醫生的身份為村民看病。他背著破舊的藥箱,穿梭於村落間,不論白天黑夜,隻要有人求醫,便立刻前往。靠著這份營生,艱難地維持著一家人的生計。
一年後,老五出生,依舊是女孩。這個新生命的到來,並未帶來喜悅,反而讓本就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但父母生男孩的信念愈發堅定,帶著孩子們繼續流浪。日子在困苦中煎熬,孩子們的眼神中多了幾分早熟與迷茫。
終於,1984年夏天,弟弟天賜降臨。那一刻,父母的臉上綻放出久違的笑容,仿佛所有的苦難都在這一刻得到了救贖。
父親帶著一家人回到家鄉,儘管因超生被大隊計生部門罰了2000元,母親也被強製做了節育手術,但弟弟的出生,讓一家人挺直了腰杆。村裡人的指指點點戛然而止,四梅和姐妹們也終於有了安穩的家,陸續走進學校。
校園裡,四梅如饑似渴地汲取知識。她深知學習可以改變命運的道理,每天最早到教室,最晚離開。課堂上,她目光專注,積極回答問題;課後,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有不會的問題主動請教老師。她的努力有了回報,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穩居班級前10名。
回到家,四梅放下書包就幫母親乾活。掃地、洗衣、做飯,樣樣精通。母親的賢惠能乾,在她身上得到了傳承。閒暇時,她總愛坐在父親身邊,看父親為村民切脈診斷、開方治病。父親專注的神情,村民康複後的感激,都深深印在她心中。耳濡目染之下,四梅學會了許多中醫知識,能獨自為病人治療簡單小病。一顆夢想的種子在她心中種下:長大後像父親一樣,為病人解除病痛。
為了實現夢想,四梅日夜苦讀。無數個夜晚,當家人已熟睡,她的房間還亮著燈。她沉浸在醫學書籍的海洋裡,從《黃帝內經》到《傷寒雜病論》,每一頁都留下了她求知的痕跡。憑借不懈努力,她終於考上了理想的南京醫科大學,選擇了中醫學專業。
大學四年,四梅如魚得水。圖書館裡,有她專注閱讀的身影;實驗室中,有她認真鑽研的模樣。她積極參加學術講座,與教授探討問題,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寒暑假,她還會去醫院實習,積累臨床經驗。
畢業後,四梅回到家鄉的三甲醫院,成為一名正式醫生。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她深感責任重大。工作中,她認真負責,對待每一位患者都耐心細致。她的醫術和醫德,贏得了同事的認可和患者的讚譽。
在醫院,四梅結識了老公,他也是一名出色的醫生。兩人因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走到一起,工作中相互支持,生活中相互關愛。他們一起探討病例,一起為患者製定治療方案,夫唱婦隨,成為眾人羨慕的對象。
然而,生活並非一帆風順。四梅的婆婆好吃懶做,自從她嫁過來,婆婆從未做過一頓飯、燒過一次水。想吃什麼,就指使公公去做,稍有不順心,便破口大罵。有一次,婆婆想吃南瓜飯,公公沒及時去做,婆婆便大發雷霆,把公公罵得狗血淋頭。這件事讓四梅哭笑不得,卻也無奈。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四梅婚後育有兩女一兒,婆婆從未幫忙帶過孩子。女兒四個月大時,有一天,四梅忙了一天,疲憊不堪,想洗個澡。她央求婆婆幫忙看孩子:“媽,你幫我看一下小影,我去洗個澡。”婆婆卻冷冷地拒絕:“俺不給你帶。”四梅滿心委屈,淚水在眼眶裡打轉,無奈之下,隻能請鄰居張姐幫忙。
當時,計劃生育處於高潮,單位組織每兩個月一次的雙查,嚴格限製生育。四梅為了生兒子,裝病在家躲避b超檢查。每次聽到單位詢問,她都提心吊膽。終於,兒子雨輝出生,但她和老公因違反政策,雙雙被醫院開除。
這看似是災難的開始,對四梅兩口子來說,卻是新生活的起點。他們憑借多年學醫的本事和赤腳醫生的經驗,開了一家小診所。剛開始,診所生意冷清,但他們沒有氣餒。四梅常說:“大家賺錢都不易,一定要用最少的錢為病者解除痛苦。”他們認真對待每一位患者,精心診斷,合理用藥。對於經濟困難的患者,還會減免費用。
漸漸地,他們的口碑越來越好,口口相傳之下,診所的生意越來越紅火。四梅沒有抖音,僅用微信,卻從不在朋友圈宣傳自己。她堅信,真正的醫者不需要宣傳,患者的認可和口口相傳,才是最大的褒獎。
如今,四梅的孩子們也不負期望。大女兒畢業後進入東大醫院工作,繼承了父母的衣缽;二女兒剛從醫科大學畢業,即將開啟自己的醫路征程;兒子在重點高中讀高二,成績優異,目標也是成為一名醫生。四梅一家,從曾經飽受嘲諷的家庭,成為全村羨慕的對象。四梅用自己的經曆,書寫了一段充滿艱辛與奮鬥、愛與希望的人生篇章,激勵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喜歡退休後的每一天請大家收藏:()退休後的每一天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