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譙周這個人,劉諶的印象不怎麼好。
倒不是劉諶先入為主,而是因為譙周這個人,身為蜀中大儒卻是一個投降派。
用後世的話就是給社會風氣帶來了很不好的影響。
所以劉諶早就已經決定等自己登基後,就把譙周趕出朝堂。
這會兒卻聽到宗預說讓自己去拜訪譙周,劉諶當然不理解宗預為什麼要這麼做。
不過劉諶相信宗預不會害自己,他這麼說肯定有他的道理。
於是劉諶直接說出了自己的疑惑:
“宗卿,那譙周一篇《仇國論》,讓大漢很多人都喪失了抵抗的決心。”
“這樣的人,孤有什麼拜訪他的理由?”
宗預卻搖了搖頭說道:
“殿下,君上不以個人好惡而用人。”
“殿下不要忽略了譙周在蜀中的影響力。”
“譙家雖然不是蜀中大族,但是譙周此人卻是蜀中儒學的領軍人物。”
“他能夠以一篇《仇國論》,讓大漢上下喪失抵抗之心,為何不能再來一篇經典,幫助殿下重塑大漢對敵的信心?”
“而且此人學生遍朝野,陳壽、李密、羅憲、杜軫等都是他的學生。”
“所以譙周此人,殿下必須要重新審視!”
劉諶聞言不由得發出一聲冷笑:
“宗卿,若真是隻因為這樣,你就向孤舉薦此人,那還是請你不要白費力氣了。”
“大漢的情景不會比現在更差,孤是不會因為他學生遍朝野就向他妥協的。”
此時的大漢是個什麼局麵,劉諶看的再清楚不過了。
用一團亂麻來形容都是好聽的,所以劉諶根本就不怕折騰。
破罐子破摔還不好弄?
真要是因此讓譙周給拿捏住了,那豈不是又要重蹈老祖宗的覆轍?
大漢為何會一步步的淪落到如今這步田地?
光武帝劉秀難辭其咎。
看起來劉秀從王莽手裡奪過來江山,再造大漢,但其實從立國的那一刻,就已經埋下了滅亡的伏筆。
那就是向世家大族妥協,劉諶無意去指責劉秀,因為當時的情況,劉秀彆無選擇。
但是想讓劉諶再走上這條老路,劉諶覺得倒不如讓大漢就此亡了算了。
遠的不說,曹魏是從劉協手裡禪讓而來,完美的繼承了東漢所有的弊病。
如今把持曹魏朝政的是司馬家,廟堂上的官員也幾乎全都是世家大族出身。
而原本曆史上,篡了曹魏的晉朝更是世家發展的巔峰,結果就是世家鐘鳴鼎食,百姓易子而食。
甚至還直接導致了五胡亂華的慘痛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