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就是諸葛亮連年北伐,耗儘了幾乎是最後一點人才儲備,如張苞等二代領軍人物凋謝殆儘。
若不是收降了一個魏將薑維,大漢早就已經沒人能夠支應起門麵了。
如今朝堂上這些人是什麼人,幾乎都是官二代,或者是官三代。
彆的不說,就說剛剛戰死綿竹的諸葛瞻,身為諸葛亮的兒子,可以說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
很早就走到了位極人臣的那一步,然而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綿竹之戰,葬送了成都最後一點可戰之兵,可以說是導致大漢舉國投降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好在諸葛瞻父子以身殉國,所以也沒有人去責備他。
可這恰恰就是大漢現在麵臨的最大危機,沒人!
還是那句話,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朝代的滅亡都不可能是單一的因素。
這些所有的因素糾纏到一起,才會讓一個國家,一個朝代在滅亡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為什麼曆朝曆代幾乎都能出現一個中興之主,但卻從來沒有出現一個真正能力挽狂瀾之人?
就是因為曆史的發展不以個人的意誌作為轉移,他可以拚儘自己的力量踩一下刹車,但也僅僅隻是踩一下刹車罷了。
想要興複大漢,劉諶就不能再用那些屍位素餐的官二代,官三代,而是要重新啟用一些人才。
靠他們把大漢這艘已經四處漏水的船修補一下,讓其回到劉諶想讓它前進的方向上去。
於是重新選拔人才就成了必須要做的事情。
而譙周身為蜀中大儒,身邊肯定集結了不少精英人才。
對於治理一州之地而言,肯定是綽綽有餘。
高祖劉邦在沛縣一地就能找到那麼多安邦定國的人才,更遑論整個益州了。
譙周略思索了一下後說道:
“臣的一些學生確實有治理郡縣的才能。”
“不過一時間臣也不好想起這些人的名字。”
“不如殿下給臣一些時間,讓臣好好的斟酌一番,然後給殿下一份名單如何?”
劉諶點了點頭說道:
“這兩天孤在為先帝守孝,也無暇顧及國中事務。”
“等到登基大典完畢之後,你把名單交給孤,如何?”
登基大典在三天之後,劉諶給了譙周三天的時間來準備名單。
譙周立刻回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