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譙周直奔主題,劉諶也就不多廢話,直接開門見山:
“譙大夫是不是準備等孤登基之後,便辭官回鄉,專治經典?”
譙周沉默了一下:
“不敢欺瞞殿下,臣確實有此打算。”
“孤不許!”
譙周抬眼看著劉諶,想從對方的眼裡找到一些蛛絲馬跡,但是卻隻看到劉諶的一臉真誠。
“殿下這又是何苦?臣曾經勸降陛下,害陛下崩於賊人之手,殿下不責怪臣已經是恩德深厚,臣又怎麼敢貪戀權位不去。”
麵對譙周,劉諶自然不會像對待宗預那樣有什麼說什麼。
所以在聽到譙周的話後,劉諶說道:
“譙大夫乃三朝元老,對大漢如今的處境再清楚不過了,孤不過一宗室爾,父兄皆亡,隻能為國家計,忝居大位。”
“正是需要譙大夫這樣德高望重之人安定朝野的時候,如果譙大夫這個時候棄國家而去,那可真是一心盼著大漢亡國了。”
譙周聽到劉諶的話,不由得渾身一震,這頂帽子實在是扣的太大了,自己根本就擔不起來。
可是這頂帽子又隻能扣在自己頭上,因為先帝正是在自己的影響下,才會開城投降,也間接的導致了老劉家如今就剩下劉諶這一根獨苗。
真要是讓這頂帽子落在自己頭上,就算自己是蜀中大儒,也隻能找棵老歪脖子樹,然後自掛東南枝。
“臣豈敢有這樣的想法……”
不等譙周把話說完,劉諶就直接打斷:
“既然譙大夫沒有這樣的想法,那從現在開始,就敞開府門,不要再閉門謝客了。”
眼見劉諶已經把話說到這個份上,譙周也不好再說什麼,隻能點了點頭說道:
“臣遵旨!”
強行留下譙周之後,劉諶才說出自己的真正意圖,之前在宗預府上的時候,宗預曾經點出了幾個譙周的學生的名字。
其中自己最熟悉的就是陳壽和李密。
前者就是寫下《三國誌》這部巨作的主人。
後者就是寫下媲美《出師表》的《陳情表》的作者。
以一句再普通不過的“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把司馬家的遮羞布給扯了個精光。
這樣的人才,劉諶怎麼可能放過他們。
“譙大夫身為蜀中大儒,也曾經教出過不少的學生,如今大漢廟堂上人才凋零,孤想問問你有沒有什麼合適的人舉薦?”
聽到劉諶的這番話,譙周總算是知道劉諶來找自己乾什麼來了。
大漢總共經曆了兩次的人才凋零,第一次是夷陵之戰,在昭烈皇帝的一意孤行下,被陸遜一把火把大漢未來幾十年的人才儲備給燒了個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