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眾人臉上的詫異之色。
劉諶接著說道:
“如今能記得大漢的人,在偽朝和吳國已經十不存一。”
“他們能夠窺得的,無非就是史書中的某一篇章節罷了。”
“所以史書上記載的大漢是什麼樣,他們的認知裡的大漢就是什麼樣。”
“如果朕沒有猜錯的話,無論是偽朝,還是吳國,對咱們的描述都不會用什麼好話。”
譙周等人聞言點了點頭,且不說彆人怎麼看自己。
光大漢對魏國和吳國都采取了不同的態度。
尤其是魏國,官方直接以偽朝稱呼。
難道說對方真的就是一個偽政權嗎?
大漢上下怎麼看待魏國另說。
最起碼在吳國的眼裡,魏國要比現在的大漢來的更加正統一些。
因為當年的吳大帝孫權,可是正兒八經的跟魏國稱過臣的。
要是否定了魏國的正統性,那就是在否定吳國自己的正統性。
“可是現在,朕把這本書送到他們的手裡的時候。”
“那些用《百家姓》作為啟蒙教材的豪門子弟。”
“會不會在通過《百家姓》進行啟蒙的時候,對大漢產生一些好奇?”
“為什麼大漢能夠弄出來如此精美的書本?而自己的朝廷卻做不到?”
“能做出這樣書本的大漢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是不是和他們朝廷宣傳口徑中的大漢不太一樣?”
“會不會產生一種到大漢來看看的衝動?”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此君子所為也。”
“換做是你們,你們會作何選擇?”
在場的這些人,哪個年輕的時候,不曾向大儒求學過。
所以一下子就看懂了劉諶的做法。
陛下這是要以《百家姓》為引子,吸引偽朝和吳國的士族前來大漢啊!
那他們會被吸引嗎?
答案幾乎是肯定的!
因為連《百家姓》這樣的好東西都能夠隨隨便便流傳出來的地方,誰都會覺得還有更好的東西存在。
就好比一個天天都能吃白米飯的人家,很難不讓人覺得他的家裡會有一個碩大的糧倉。
“陛下,偽朝和吳國的士族,那可都是有家族傳承的。”
“他們肯定能夠得知曆史真相,即便不夠久遠。”
“百年內的曆史還是記載的很清楚。”
“所以臣覺得這件事不會這麼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