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諶的一係列舉措下,第一批流入大漢的魏製直百錢迅速被消化一空。
連帶著還將欠吳國的錢提前償還了一部分。
孫皓收到錢後自然是喜出望外。
有錢就有兵、有糧、有軍械。
在對抗魏國入侵的時候就更加的有把握。
但是這些舉措對於劉諶來說,隻能解燃眉之急。
卻不能徹底解決危機。
於是在這些舉措之外,劉諶又命人前往安南。
準備和孟虯建立起一些長久的貿易。
之前孟虯使者前來成都的時候,劉諶從孟虯使者的嘴裡得知。
在自己派去的那些人的幫助下,安南國的糧食本土根本就消化不了。
帶給自己的這幾萬石糧草,好聽一點的叫上貢。
不好聽的叫順水人情。
因為安南國糧食產量高則高矣,可氣候卻比中原濕潤的多。
糧食根本做不到常年保存。注1)
與其放壞,還不如送給大漢做人情。
劉諶對那些糧食相當眼饞,但一開始卻沒有要收購的打算。
雖然孟虯認大漢為宗主國,並且自己也給孟虯賜了國號。
但維係兩個國家之間關係的卻是孟獲孟虯父子兩代人對大漢的特殊感情。
而非以武力或者是文化之類的東西。
而且上國有求於下邦,對於上國形象上多多少少都會有些損傷。
所以在大漢已經有餘糧的情況下,劉諶一開始並沒有問孟虯買糧食的打算。
更希望他將進貢糧食作為一個常例,以後每年或者是每隔幾年主動送來一批糧食。
可是現在不行了。
蜀錦價格必然會因為這些魏製直百錢的流入而上漲。
進而影響到糧食的價格。
不僅會引來一些商人和世家的囤積居奇,還會帶來難以增加軍糧儲備的問題。
劉諶必須將這些問題扼殺在搖籃當中,以免到時候糧食價格上漲,引發國內的恐慌。
進而影響到北伐的進度。
這樣一來,劉諶就不得不主動向孟虯開口了。
不過就算是主動開口,也是要講究策略的。
而不是直白白的告訴孟虯,大漢即將陷入缺糧危機,需要你們的糧食來平抑物價。
數天後,劉諶以壽良為使,以嘉獎那些之前被劉諶派往安南的人的名義,出使安南。
同時,劉諶也在積極的想辦法,激起洛陽和長安,或者魏國和吳國之間的矛盾。
不能讓對方就這麼專心致誌的對付大漢。
十一月,興山傳來消息。
儘管劉諶已經下旨收縮了關於蜀錦之類的交易。
但蜀錦的存量還是如流水一樣的下降。
而價格自然也就隨著水漲船高了起來。
截止到興山消息傳來的時候。
價格已經上漲了足足半成!
彆看半成的數量不多,但是架不住蜀錦的價格高啊!
所以這半成的價格也是個不小的數字。
於是益州不可避免的開始有人想著要擴大生產規模。
正好時間已經進入冬月,此時種下桑苗,來年就能發芽抽枝。
而且桑樹的生長速度很快。
等到明年春暖花開的時候,正好能撞上孵化蠶苗的時間。
直接就可以投入到蜀錦的生產中。
好在劉諶已經提前一步下旨,不許大漢境內的上等田和中等田改種桑樹。
可依然架不住有人鋌而走險。
因為上等田和中等田的肥力對於莊稼來說能夠提高產量。
對於桑苗來說同樣也能提高生長速度。
這長出來的哪裡是桑苗,分明就是白花花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