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約,你做的對!”
“朕早就看出來這個苗頭了。”
當薑維回到天水,彙報完軍情之後,就把陳啟等人之前的反應告訴了劉諶。
並且還把自己對他們的處置也一並告訴了劉諶。
聽到薑維的話後,劉諶對薑維的做法表示讚同。
大漢不能跟之前的大漢一樣。
否則這樣的大漢就算是興複了也沒有任何意義。
這是劉諶從一開始就定下的基調。
劉備他們這些季漢的開創者雖然沒有這樣的覺悟,但一句以人為本就足以說明他們多少還是意識到了些什麼。
這種模糊的概念也始終貫穿整個季漢。
隻不過被北伐這個執念所害,最後導致季漢滅亡的時候蜀中百姓麵有菜色。
好在劉諶的到來,使川蜀百姓的民生得以恢複。
也使得大漢逐漸走向正軌。
而劉諶的理念也順著前人的作為被順利的貫徹下去。
所以才會有薑維聽到陳啟他們的話,當即就對他們做出了糾正和處罰。
聽到劉諶的話,薑維臉上的擔憂絲毫沒有減少。
“陛下,這個問題若是不解決,將來必然會危及北伐大業。”
就目前跟著北伐大軍來到天水的,基本上都是講武堂四期以前的學子。
因為要快速的培養並補充基層軍官的原因。
以及北伐進度的問題。
他們這幾期學子都是采用的半年製。
然而就連這種半年製的學生,都不可避免的出現這種問題。
其餘那些學子中存在的問題,隻會比這個更嚴重。
劉諶點了點頭說道:
“所以朕才會把崔卿從益州調來!”
正坐在那裡專心聽劉諶和薑維講話的崔明煊聽到劉諶叫自己。
臉上的表情一愣,但隨即就意識到陛下可能有重要的任務要交給自己!
心中猛然的激動起來。
他知道自己現在在大漢的地位就像是一個吉祥物一樣的存在。
無非是陛下想要告訴天下人,隻要是真心悔過。
陛下是願意既往不咎的!
崔明煊也很好的做到了自己該做的。
此次突然得到旨意調自己入天水,崔明煊隻知道陛下要在三郡修建學堂。
和當初在益州和漢中的做法那樣來收攏人心,開化民智。
卻沒想到居然有重要任務交給自己!
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也是自己這些年老老實實聽話的福報。
隻要抓住這個機會,他就不會再隻是一個吉祥物一樣的存在。
想到這裡,崔明煊便立刻起身對劉諶行禮道:
“陛下但有驅使,臣莫不相從!”
劉諶抬手示意崔明煊坐下:
“朕此次叫你前來,除了讓你在隴西三郡開設學堂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
崔明煊欠身道:
“請陛下吩咐!”
“上一次,黃明他們幫百姓做事,事後雖然都寫過感悟。”
“但大多數都是彆人代筆,自己親自執筆書寫的寥寥無幾。”
“由他人代筆,自然就少了一些真情實感。”
“自己也會少一些感悟。”
“那些東西諸位也都看過了,想必跟朕的想法也是差不多的。”
崔明煊並不知道之前在天水發生了什麼,甚至就連黃明這個名字他都是第一次聽。
但如薑維、廖化、李驤等人在聽到劉諶的話後,卻連連點頭。
因為他們是那次事情的親曆者。
也見到過那些寫出來的感悟,親自寫的和彆人代筆的東西,不說是天差地彆,那也是差距極大。
事實也果然如此,那些挑選出來全軍宣讀的文章,無一例外全都是本人親筆。
“所以朕要你想辦法教會所有士兵認字。”
“不光要教會他們認字,還要讓他們學會一些道理。”
“而他們要學的第一個道理就是,他們的供養全都來自於百姓。”
“百姓才是他們的衣食父母!”
聽到劉諶的話,在場的人頓時色變。
“陛下!”
“天子代天牧民。”
“天下萬物皆上天所賜,亦是陛下所賜!”
“臣請陛下收回此言!”
從董仲舒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開始。
在漢朝推行了半個世紀之久的黃老之治便宣告結束。
也意味著封建皇權專製正式登上華夏大地的舞台。
曆經兩漢將近五百年時間的潛移默化。
這套理論上麵的人信不信姑且不論,底層的百姓早就已經篤信不疑。
而大漢也正是靠著這套理論統治了華夏大地數個世紀。
直到一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才打破了這個局麵。
如今黃巾之禍才過去不到百年時間,其影響尚未完全消亡。
而且大漢正處在北伐的關鍵時期,正是需要大力宣揚天命,以此籠絡人心的時候。
陛下卻說出這樣的言論,豈不是在動搖大漢的根基?
“陛下!臣有言奏!”
“若無陛下之庇佑,百姓何以安居樂業?”
“陛下此言一出,必為不明所以者所乘。”
“對北伐大業隻有壞處沒有好處!”
“請陛下慎之!”
李驤起身再勸道。
其餘人也紛紛起身附和,臉上皆是凝重之色。
崔明煊也被劉諶的話嚇到了,站在那裡不敢接腔。
眼見群臣都反對。
劉諶不由得在心中暗自搖頭。
這才哪到哪,你們就這麼驚訝。
真要是讓你們聽到有些話,不得把你們嚇死。
不過也讓劉諶確定了一點,那就是自己的這些言論過於超前了。
超前是好事,但是超前太多不行。
想到這裡,劉諶便從善如流的說道:
“既如此,此事便作罷。”
“不過教士兵認字之事不能放棄。”
“而且要告訴他們,百姓乃是國之根基。”
“絕不可虐,更不可輕視之。”
眾人聽聞,頓時鬆了一口氣。
陛下這番話倒是沒什麼出格的地方。
緊接著劉諶又說道:
“拿下天水後,朕便看到天水人丁不多,大量的土地也處在荒廢狀態。”
“此前朕沒有言說,是因為朝廷在隴西立足未穩。”
“如今隴西三郡已下,朕覺得是時候仿漢中前例,開荒治地了。”
這件事沒有出乎眾人的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