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都洛陽,晉王府。
司馬炎的案頭上擺著兩封奏報。
一封奏報來自新上任的幽州刺史司馬伷。
司馬伷告訴司馬炎,劉淵反了。
不但反了,而且還在薊縣立了一個新皇帝,國號為漢。
聽到漢這個字,司馬炎都快應激了。
南邊一個蜀漢坑大魏坑的還不夠,又蹦出來一個漢。
可以說大魏能夠走到今天這一步,完全是因為蜀漢的緣故。
對於這個消息,司馬炎倒不怎麼驚訝。
因為劉淵要造反這件事,幾乎是擺在明麵上的東西。
唯一讓司馬炎感到惱火的是,劉淵打著的大漢的名頭。
大漢已經被掃進故紙堆裡幾十年了。
怎麼還有人打著它的招牌!
另一封奏報則來自王濬。
王濬的奏報中,說了一件讓司馬炎很是憂心的事。
僅僅過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蜀漢水師就從一開始被吳國水師壓著打。
成長到了能在吳國水師手中堅持一段時間才敗。
這話在外行聽來,恐怕會覺得隻是在罵人。
可是說這句話的王濬。
司馬炎就不會這麼覺得。
而且司馬炎也不是什麼都不懂的廢物。
吳國水師的實力他心裡還是清楚的。
那是吳國能夠和大魏對抗的底氣所在。
這次兩國的聯合軍演為什麼魏國會就坡下驢的不再去管。
說白了,魏國拿吳國水師沒辦法。
能和吳國水師對抗很長時間才落敗的蜀漢水師。
不過是一支剛成立幾年的新軍罷了。
上一次露頭還是在魏興之戰。
短短兩年時間,已經成長到這個地步了。
怎能讓司馬炎不感到憂心。
而這兩封奏報雖然來路不同,所講之事也不同。
但其目的卻是相同的,都是問自己要錢要兵。
司馬伷的要求,司馬炎不打算理會。
前兩天司馬駿送回來的奏報告訴司馬炎。
他已經和王渾順利會合,並且王戎也接受朝廷征辟。
大軍正在朝著薊縣的方向進發。
但是王濬的要求他卻不能不管。
司馬攸這個廢物已經丟了隴西三郡,那涼州和西域都護府也肯定保不住。
那個杜預之前在雍州墾荒,就是效仿的劉諶。
若是所料不差,劉諶絕對要在隴西三郡和涼州繼續做這些事。
有這些土地在手,劉諶肯定能讓蜀漢的實力提高一大截。
有了這些地方的資源供給,蜀漢水師肯定能夠毫無阻礙的發展。
若是一直放任不管的話,將來會對自己造成很大的威脅。
因為司馬炎心裡很清楚,劉諶這支水師肯定不會先對付吳國,必然要先對自己下手。
可讓司馬炎感到窩心的是,現在的他一時間也拿不出來多少東西了。
之前為了快速奪回長安,司馬炎賣給士族不少好處。
甚至連土地這種東西都交到士族的手裡,這才換來他們的支持。
誰知道那司馬攸對付劉諶沒什麼手段,對抗自己倒是招數頻出。
硬是在馮翊一線攔住羊祜這麼長時間。
導致自己現在寸功未建。
還把物消耗了很大一部分。
哪裡有東西給王濬。
司馬炎手裡倒也不是沒有底牌。
稅收、鑄幣、鹽鐵經營這些東西,在危急關頭都可以拿來換取士族的支持和好處。
可問題在於,這些東西都交出的話,自己這個晉王當的還有什麼意思?
更不要說將來想要再進一步的想法。
而且司馬炎心裡很清楚,這些士族是喂不飽的,到最後他們的野心和欲望甚至會吞噬掉司馬家。
想到這裡,司馬炎就感到十分的焦慮。
他隻能寄希望於司馬駿趕緊拿下劉淵,替司馬家稍微挽回些顏麵。
而另一邊,司馬攸的日子同樣也不好過。
隴西三郡的丟失,不單單隻是損失土地和人口那麼簡單。
還有稅收以及兵源。
反觀劉諶,獲得土地和人口的同時,還能補充到蜀漢稀缺的騎兵。
司馬攸相信過不了多久,蜀漢就能拉出一支屬於他們的騎兵。
到那時候,劉諶隻會更加的難對付。
同時,三郡的丟失也讓廣魏變得岌岌可危起來。
一旦廣魏有失,劉諶就能從上邽出兵,直接威脅到扶風郡。
而陳倉,就在扶風郡!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廣魏是張瑞的地盤。
這個原本割據一方的諸侯讓司馬攸感到十分的礙眼。
甚至一度想要從張家手裡拿回廣魏。
要不是司馬炎的進攻和劉諶的入侵。
說不定他已經開始著手在做這件事了。
現在想想,幸虧沒有來得及動手。
因為作為張家的基本盤,張瑞肯定會儘最大可能的替自己抵擋劉諶。
至於那支鮮卑兵馬。
司馬攸也知道他跟著劉淵造反了。
這對於司馬攸來說,明顯是個好消息。
說不定還能替自己吸引一些司馬炎的注意力,讓自己能夠稍稍喘一口氣。
而且有杜預在東邊頂著,司馬攸暫時也不需要為洛陽進犯感到擔憂。
他得先解決掉劉諶這個麻煩!
“鐘卿,咱們不能坐視劉諶在隴西坐大。”
“等他站穩腳跟,必然會進犯扶風。”
“一旦陳倉有失,長安便會門戶洞開。”
司馬攸對鐘會說道。
前不久,杜白從廣魏返回長安,把隴西四郡的情況一一告知二人。
司馬攸對此雖然很是窩火,但卻沒有要處理杜白的打算。
因為人家確實儘力了,在幾乎沒有什麼補給的情況下,硬生生的扛了一個冬天。
換做自己,恐怕未必能堅持這麼久。
鐘會同樣也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也沒有因此對杜白有什麼意見。
聽到司馬攸的話,鐘會立刻說道:
“眼下奪回隴西三郡,恐怕有些艱難。”
“除非劉諶犯什麼重大失誤。”
“好在廣魏有張瑞在,隻要能守住廣魏,劉諶短時間內就沒法繼續東進。”
“而且打下這麼大的地盤,就算是消化也要花費不少時間。”
“咱們就有機會從長計議。”
聽到鐘會的話,司馬攸的心中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