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郡,漾濞縣。
已經升任縣丞的荀悝在處理完政務後美美的伸了一個懶腰。
興漢六年,荀悝放棄了家族給自己安排的康莊大道。
悄悄的和幾個好友千裡迢迢的到達成都。
參加了當年舉行的大漢第一次科舉並順利高中。
隨後便被朝廷分配到這裡為官。
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荀悝就從一個基層的官員升到了縣丞這個位置。
縣丞,一縣二把手。
若是荀悝還在魏國,這樣的官職他根本就不屑於看上一眼。
以他的出身,起步最低都是一郡長官,運氣好直接出仕廟堂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在大漢,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升到縣丞。
是很不容易的。
荀悝也是到達漾濞後,才知道在興漢元年的時候。
朝廷曾對地方官職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削減,剔除了不少屍位素餐的官員。
但同樣的,朝廷也給了那些願意實心做事的官員更好的上升渠道。
不看家世,不看出身,隻看個人能力。
科舉製度便是直接把這一點搬到明麵上。
荀悝很喜歡這種氛圍。
一個人最大的樂趣不是當多大官,有多大權利。
而是自己的能力能夠得到施展,讓自己的才華有用武之地。
收起案上剛剛處理完的政務。
荀悝打算去到田間地頭一趟,看看馬上到來的秋收。
他雖然不是農科出身,但到了地方後也親自到過田間地頭。
因為陛下說過,大漢的官員務實不務虛。
就在荀悝準備起身收拾東西的時候。
一個屬下匆匆的走進來,手裡拿著一份案牘對荀悝說道:
“荀縣丞,這裡有份文書需要您處理一下!”
荀悝順手接過來放在桌案上:
“今天的公務已經處理完畢了,本官現在要去田間走訪。”
“這份文書明天再說吧。”
豈料屬下攔住荀悝說道:
“荀縣丞,這是趙家今年要打造農具的請求文書。”
“馬上就要秋收,要是不趕緊打出來的話怕是要誤了農時啊!”
聽到這話,荀悝不由得停住了動作。
去年的一場水患,讓大漢遭了災。
好在有當初範長生修建的那些水利設施,以及務實的地方官員的未雨綢繆。
讓百姓沒有蒙受太大的損失,但到底是耽誤了稅收。
所以今年的夏秋兩稅,朝廷特意早早的就下了公文,一定要重視再重視。
事關北伐大業,誰也不想在這個節骨眼上出事。
趙家是本地士族,雖然跟荀家沒有什麼可比性。
但在雲南郡也算是數得上號的。
而從南中三郡叛亂之後,朝廷對於鐵器的控製愈發的嚴格起來。
所以趙家雖然也有屬於自己的鐵器作坊。
但一應農具的打造,都需要先上報給地方官府,再由地方官府撥付鐵料後,才能開工。
這一過程自然很麻煩,但是為了在北伐的時候保證後方穩定,實屬不得已為之。
想到這裡,荀悝便從對方的手裡接過文書。
裡麵寫的確實是打造農具。
但是在看到這些農具的數量後,荀悝卻皺起了眉頭:
“這數量是不是有點太多了?”
文書中,各式農具加起來,足足有上千。
屬下聽到荀悝的話卻笑著說道:
“荀縣丞,這才多少啊。”
“也就是陛下前番清理人丁和登記土地讓這些有錢人把土地吐出來一些。”
“否則隻怕是更多!”
“小的在縣衙裡當差也快二十年了,那也是見識過的!”
荀悝聞言點了點頭,想到趙家的那些土地和佃戶。
這點農具的數量確實不算多。
便沒再多想什麼,直接用筆批了後還給下屬。
自己則去馬廄裡把坐騎牽出來,翻身上馬後便離開了縣衙。
漢中一戰後,朝廷繳獲了不少馬匹。
完好無缺的那一部分繼續充作軍用。
剩下那些受傷的和原本就是駑馬的那些則被分到益州各個郡縣充作勞力。
或者是拿來配種改良本地馬匹。
荀悝雖然是縣丞,可也沒有享受用馬代步的資格。
他的坐騎是當初前來益州的時候自己帶來的。
很快,荀悝便騎馬來到地頭。
看著正在田間勞作的百姓,翻身下馬後便上前攀談起來。
對於荀悝,當地百姓也早就熟悉了。
這位縣丞沒有什麼官架子,為人也和善。
農忙的時候還會帶著縣衙裡的人來幫忙,是個難得的好官。
不光是他,好像從陛下登基之後,官員都開始變得好起來了。
“再有不到兩個月,這些糧食也該收成了,交了秋稅,再把桑皮和秸稈一賣,老漢就等著享福了。”
坐在地頭,老農滿眼期待的看著地裡的莊稼和身邊的荀悝說道。
荀悝笑著說道:
“今年雨水正常,桑樹長的快,皮恐怕會有點厚,到時候得多泡一泡才能刮下來皮。”
劉諶改進了造紙術後,地裡原本隻能用於燒火的秸稈也成了好東西。
可以拿來造紙。
那些之前因為蜀錦交易量暴增多種的桑樹,雖然因為後來魏國刻意減少蜀錦需求的原因有點供大於求。
但朝廷很快就告訴百姓,這些樹的皮可以剝下來賣給朝廷,拿來做桑皮紙。
雖然收入比不了之前拿來養蠶,不過這些土地本來就是下等田,桑樹又不用刻意打理,算下來還是要比種糧食省不少功夫。
同時因為秸稈都被收走造紙的緣故,讓煤炭得以在益州快速的推廣。
這種便宜又耐燒的東西,可比秸稈強得多。
一進一出,又是一筆不小的進賬。
“小人曉得呢!”
百姓生活有奔頭,就會盼著朝廷越來越好。
更不要說朝廷當初還發行了一部分國債,那都是朝廷打贏後才能兌現的東西。
荀悝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灰塵準備離開,忽然看到了老農的農具磨損的已經很厲害了。
又想到出發之前趙家送來打造農具的文書。
便笑著說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這農具都磨損的這麼厲害了。”
“咋還不想著趕緊換一個。”
老農卻笑著說道:
“彆看老漢現在生活好了,可這家當還得省著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