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年,歸義城的婦人們開始趕製軍服。
她們回來之後,劉諶便有意把她們這批人用軍隊的模式管理起來。
這是一個將涼州和西域都護府徹底收心的難得的機會。
以往這些地方距離王朝的政治中心都很遠。
國家強大的時候還好說一些,一旦國家衰弱,他們也是最早脫離中原王朝甚至是舉兵進攻的一批。
按照關彝傳回來的消息看,拿下涼州隻剩下時間問題。
但想要讓涼州以及更遠的西域都護府對大漢歸心可不是那麼簡單的。
關彝他們之前在塞外的生存模式,讓劉諶想到了一個後世不錯的做法,建設生產兵團。
把遙遠的邊疆的那些地方,通過某一種或者是幾種東西和中原王朝緊密的聯合起來。
讓他們從自給自足的生活模式中剝離出來,成為整個王朝運轉中的一環。
人都是是有驅從性的,當他們適應了這種生存模式,享受到這種模式帶來的便利。
即便有人想要乾點什麼,也得考慮到能不能承受得住被中原王朝切斷命脈的陣痛。
而歸義城就是劉諶設立的一個試點模式,要不然憑什麼區區不到兩萬人便單獨給她們建一座城?
她們是有功勞,可還沒有大到這種地步。
之所以要趕製軍服,則是因為過了年朝廷要征兵。
薑維等人的判斷下,過了年最遲到四月。
長安那邊就會派人進攻天水。
剩下的時間不多,既要趕製軍服,也要打造兵器,還要訓練那些新兵。
值得欣慰的是,這一次的兵源不會像之前那樣需要挑挑揀揀的。
更不需要朝廷強行征發。
這批兵源會從各個村子的民兵隊伍裡麵挑選最優秀的幾個人征召入伍。
不僅兵源素質高,還都是自願的!
這麼多的軍服,光靠歸義城的那些婦女們肯定做不及。
在劉諶的授意下,賈褒和秦氏兩個人開始在天水附近招募那些會針線活的婦女一起來做。
這種模式便從歸義城開始逐漸向外散發。
可以到歸義城裡的織坊裡做,也可以拿回去自己做。
然後一級一級的結算工錢。
一種前所未有的生活模式,正在天水悄悄興起,並逐漸向外擴散。
過了正月十五,各郡被征發的民兵開始逐漸往天水集合。
劉諶的壓力一下子就大了起來。
這些民兵在本鄉本土的時候,是不需要朝廷負擔任何東西的。
集結起來之後,朝廷便要負擔起他們的衣食住行。
一下子多了幾萬張嘴,後勤的壓力一下子就大了起來。
也是在這個時候,劉諶收到了那些從益州各郡遷徙過來的世家的聯名書。
聯名書上說的很好聽。
為了支援朝廷的北伐事業,他們願意捐獻家產。
首先捐的就是來到天水後,分到的那些土地。
劉諶拿到聯名書後,不由得一陣嗤笑。
這哪裡是什麼聯名書,分明就是投名狀。
當年這些人購買國債的時候,少則幾千畝,多則上萬畝。
看似很多,但對於這些人的家業來說,根本算不得什麼。
本著有棗沒棗打一杆子的想法,有了更好,沒有也不會損失什麼。
在他們到達天水之後,劉諶很講信用的全數兌付。
劉諶可不會在這點小事上授人以柄。
同時也是為了向他們展示朝廷的態度。
隻要你們老老實實的,朝廷是不會對你們怎麼樣的。
現在看來,這個效果好的有點出奇。
宮廷宴會上,自己透露出了要連通西域都護府的想法。
有了之前很講信譽的兌付之後。
這些人立刻像是嗅到腥味兒的鯊魚一樣,借著朝廷征兵缺糧的機會。
向自己示好。
希望能讓家族重新崛起。
劉諶抖了抖手裡的聯名書。
想要家族崛起是好事啊,這群人真要是沒了念想,那才是真不容易被自己掌控呢。
“凱武,這些土地由你去接收。”
“按照在益州上中下三等田的劃分方法將這些土地分類。”
“最後把這些土地全都折算成上等田。”
“每一千畝給他們一張票引,這些票引可以讓他們將來到涼州和西域都護府去做生意。”
“不足一千畝的就不用給了!”
張凱武聽到不由得一陣咋舌。
不足一千畝就不用給,那豈不是九百九十畝都是朝廷白得的?
隨即張凱武就又釋然了,這土地是他們自願獻給朝廷的。
陛下願意賞賜是陛下念著他們的功勞,不給也沒人能挑出什麼理來。
“哦對了,你跟吳梁商量一下。”
“替朕擬個章程出來。”
“通往涼州和西域的所有貨物類目全都要細細的分出來,哪怕是一根針都是一個新的類目。”
“這其中,絲綢和鹽鐵生意不許商人插手,隻能從朝廷手中拿到東西後再販賣。”
“其餘的那些和民生有關的東西,每一個類目都不能隻有一張票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起碼也要有五張。”
“絕對不能出現那種一家把持一種類目的情形。”
“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具體的細節你們自己弄。”
“弄好了拿來給朕過目。”
張凱武從劉諶的手中接過那份請願書:
“臣這就去安排!”
而在益州,作為目前朝廷根本之地的商人們的反應則要快的多。
剛過完年,這些商人便開始帶著大量的財物浩浩蕩蕩的趕往隴西三郡。
據說朝廷已經奪了涼州幾個郡,這些貨物隻要運過去。
轉手就能掙到錢。
這樣的動作,甚至影響到了之前對吳的幾個通商城市。
隨著吳國對魏國的示好,大漢對吳國的貿易往來開始被削減。
劉諶便趁機關停了好幾個通商城市。
隻保留了興山、建平在內的寥寥幾個。
這次大漢準備連通西域的消息傳出來之後,很快就傳到了吳國的耳朵裡。
同樣也引得吳國的商人蠢蠢欲動。
他們不懂什麼是增量市場,但他們知道。
中原的貨物在那些外族人眼裡可是稀缺貨,而且利潤奇高。
在利益的驅使下,讓興山和建平等地的貿易往來,竟然隱隱有了幾分要回暖的意思。
成都的樊建也趁著這個機會,給糜照撥付一部分錢。
讓糜照放開手腳的去做。
反正過了年後,朝廷已經開始推行紙幣。
益州和漢中的商人都是認紙幣的。
那些新鑄直百錢也開始逐漸回流到府庫當中。
正好可以拿給糜照花,吳國商人不認紙幣,難道還能不認新鑄直百不成?
另一邊,鐘會和杜預也帶兵離開長安。
大軍行動不比騎兵突進,行進速度沒有那麼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