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杲的父親多貝勒死後,由王台收養,後被明巡撫遼東都禦史張學顏帶到撫順,起漢名王杲,女真名阿突罕。
王杲勤奮好學,很快通曉漢語,還精通日者術,能推五星如神,“且好為馬法”。
後來占據居馬爾墩和古勒山一帶,掌管百裡水渡。
王杲勒索渡資,奪取敕書,收買皮張土貨,興造船隻,訓練兵丁,控製通向遼東的水路,王杲聯絡建州女真各部,成了建州三衛的著名首領。
努爾哈赤和舒爾哈齊對於有這樣一個外祖父很是驕傲,對外祖父非常崇敬。
王杲看著機智勇敢的兩個外孫也是萬般喜愛,一有空閒便親手教導努爾哈赤和舒爾哈齊兩兄弟,弓馬騎射、漢語文化、兵書戰策,王杲都傾囊相授。
那麼他們兄弟又是哪一年拜了李成梁為義父呢?
根據姚希孟《建夷授官始末》中記載:萬曆二年1574年)李成梁率軍攻破了女真王杲部的老巢,“時努爾哈赤年十五六,抱成梁馬足請死,成梁憐之,不殺,留帳下卵翼如養子,出入京師,每挾努爾哈赤與俱。”
李成梁剿滅王杲之役發生在萬曆二年1574年),按照《清朝前紀》中努爾哈赤生於嘉靖三十八年的記載,當時的努爾哈赤正好是十五歲,據此可知姚希孟《建夷授官始末》中的記載準確,所以我們就可以據此大致還原出事情的真相:萬曆二年,十五歲的努爾哈赤在李成梁剿滅王杲之役中被明軍俘獲,他“抱成梁馬足請死”的做法感動了李成梁,使得李成梁不僅沒有殺他,反而還收養了他。
根據《清實錄》中的記載,努爾哈赤曾在十九歲時被迫與父親塔克世分家。
這說明努爾哈赤在李成梁身邊當了三年左右的親兵,然後在李成梁的支持下回到建州左衛試圖繼承建州左衛指揮使的位置,但是遭到父親塔克世的嚴厲拒絕,並被趕出了建州左衛,最後隻分到了很少的財產。
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和祖父覺昌安在跟隨李成梁鎮壓叛亂時不幸遇難。
為了補償努爾哈赤,李成梁向朝廷申請,讓努爾哈赤接任建州左衛的職位,還批準給他三十道可以開展貿易的官方許可文書。
建州左衛指揮使這個名號其實挺虛的,因為李成梁根本沒給什麼實際支持,全靠努爾哈赤自己打拚。
好在三十道朝廷詔書還算管用,他就借著建州左衛指揮使這個名頭,帶著三個弟弟開始了征戰之路。
舒爾哈齊與兄長努爾哈赤借口為祖父和父親報仇,依靠著祖父覺昌安留下來的十三副鎧甲起兵,拉起了一支百餘人的隊伍,開始起兵。
老話說得好"兄弟一條心,黃土變成金"。
努爾哈赤的幾個兄弟跟著他四處打仗,立下很多戰功。
其中以舒爾哈齊打仗特彆勇猛,成為了兄長努爾哈赤的得力助手和主要戰將,在軍隊裡的地位僅次於努爾哈赤,舒爾哈齊兩人“皆多智習兵,信賞必罰”,是公認努爾哈赤部隊的二把手。
但是隨著後金的勢力不斷地壯大,舒爾哈齊的部隊越來越多,權力越來越大,努爾哈赤感覺到了威脅,開始逐漸刻意打壓舒爾哈齊。
但真正讓兄弟二人的隔閡達到了高潮的事情,在萬曆年間,因為努爾哈赤的後金已經站穩腳跟,已經是遼東一大勢力了,有資格去北京覲見明朝萬曆皇帝了,當時就是舒爾哈齊帶領使團前往北京的,當進入紫禁城的時候,給舒爾哈齊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就好像是一直生活在西北山村裡的傻小子,第一次進入魔都一樣。
而在北京的這段時間,明朝官員明裡暗裡的挑撥他和努爾哈赤的關係,讓舒爾哈齊對哥哥努爾哈赤生出了一絲不滿。
舒爾哈齊在這次行程中可謂大開眼界,從那次以後,見了世麵的舒爾哈齊就有了自立門戶的想法。
當時李成梁看出的舒爾哈齊的心思,所以就主動去扶持舒爾哈齊,有意無意打壓努爾哈赤。
畢竟舒爾哈齊也是李成梁義子,在李成梁那裡生活過很長時間,再加上現在被努爾哈赤打壓,心裡不痛快,於是舒爾哈齊就積極向李成梁靠攏,並且透露出自己謀求自立的想法,李成梁得知後,自然大喜,這樣就能大大的削弱後金的勢力,於是開始著重拉攏舒爾哈齊。
李成梁先安排兒子李如柏娶了舒爾哈齊的女兒做妾,通過聯姻方式來增進兩家的交情,而舒爾哈齊的妻子去世的時候,李成梁父子倆也帶了厚禮親自前來祭奠。
一來二去,舒爾哈齊感覺到了大明朝廷對他的支持態度,於是堅定了他背靠明朝,建立屬於自己的女真部落,這就是要和努爾哈赤分家了。
麵對弟弟舒爾哈齊開始明目張膽地擴張勢力,努爾哈赤也開始撕開偽裝,在明麵上打壓弟弟。
1599年,努爾哈赤討伐哈達部,但是舒爾哈齊懷疑城中有伏兵,出兵的時候有點拖拖拉拉,努爾哈赤就故意當著眾將士的麵,大聲斥責弟弟舒爾哈齊膽小,大大的落了舒爾哈齊的麵子。
這自然惹得舒爾哈齊非常的不高興。
最終讓二人反目成仇的事情就是跟隨李成梁去北京勤王,攻打王鼎,結果被琪琪格帶隊抄了錦州,斷了歸路。
李成梁被迫南下天津,結果在碣石山被王鼎追上,戰敗投降。
而努爾哈赤舒爾哈齊兩兄弟,卻想獨自北返結果被堵在遼西走廊進退不得,最後不得已拋下所有戰馬鎧甲,輕裝突破福餘衛和廣寧衛,千辛萬苦才回到赫圖阿拉。
兩人這次出征一萬人回來不過六千,丟失了大半盔甲,元氣大傷。
但是因此兩人卻空前團結起來,利用李成梁南下前,將遼北地區女真各個部落的士兵抽調一空的機會,連續攻破了朵顏三衛,海西女真,擊敗了喀爾喀蒙古,幾乎統一了整個遼北地區。
喜歡殖民大明請大家收藏:()殖民大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