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用流程拖延,我就用製度堵死。”
清晨,市委常委會議照常召開。李一凡在會議一開始就直接拍板:
“市紀委、市委組織部、市委政法委,從今天起聯合組建‘製度執行情況督導專項組’,不定期明查暗訪,對所有未按節點反饋配合意見的省級口直屬聯係點,登記、通報、督辦。”
組織部長何國慶眼神一亮:“書記,這是要把他們拖延的問題納入紀檢和組織雙重機製?”
李一凡點頭。
“體製內的陽奉陰違,不在於‘拒絕’,而在於‘不動’。”
“那我們就讓‘不動’成為一種被監管的狀態。”
“要讓他們明白——這不是他們能‘拖過去’的改革。”
市紀委書記陳國威當即表態:
“我們紀委願為機製試點做背書。從明天起,全麵啟動‘協同機製執行力抽查計劃’,逐條對比各廳局單位在試點改革中的反饋頻次、到崗情況與資金流轉狀態。”
“對於嚴重脫崗、流程阻塞、責任推諉的,將按‘不作為’立案通報。”
這是李一凡第一次正式將紀委納入改革係統。
不再僅僅依賴行政調度,而是把紀律係統轉化為改革推進器。
與此同時,組織係統也快速響應。
人社係統原本以“機製複雜”為由拒絕開放試點編製通道,李一凡直接下令:
“市委組織部啟動‘製度崗位專項評估’,對於不願承擔製度風險的乾部,列為風險回避型,三年內不進入星城市機製改革人才庫。”
這等於告訴全體廳局乾部:
“要麼配合改革,要麼主動退出話語圈。”
……
三天後,瀟湘省委組織部大數據平台收到一份特殊材料包。
標題為:《星城市機製試點配合情況分析報告試運行)》
由市委政策研究室和組織部聯合編製,全程不通過省政府係統。
材料中列出了所有與“星光2030”相關的廳局單位配合頻次、到崗節點、會議參與率、資金流轉效率——形成一張清晰的“配合地圖”。
地圖上,財政廳、人社廳、科技廳等三家赫然呈黃色預警狀態。
許宏誌看完報告,當晚即找趙建國書記彙報:
“書記,這不是在遞報告——這是在‘倒查機製抵抗鏈條’。”
趙建國看著那張圖,沉默良久:“一凡這是把反擊做成了體製化。”
“他現在不是在爭權力,而是在製造權力邏輯。”
許宏誌緩緩道:
“您讓我盯住他,現在我確認,他確實沒有走偏。”
“但問題是……這個人,正在以一個‘下級’的身份,重構‘上級係統的運行方式’。”
趙建國目光沉沉:“你擔心組織係統失控?”
“不是失控。”許宏誌搖頭,“而是他會成為另一個係統的入口。”
趙建國沒有回應,隻是輕輕將材料放回辦公桌。
他明白,李一凡已經不僅僅是瀟湘體製中的一員,他已經成為了體製機製的再定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