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組織部的適配數據被合上之後,李一凡並沒有急於拿起電話,更沒有召集會議。他隻是走到了辦公室西側的落地地圖前。
目光,從一塊塊區域標簽,緩緩掃過——星穀、高新、南部產業新區……
“如果乾部是係統,那城市就是主板。”
“係統適配完了,該給主板加點電了。”
他按下呼叫鍵:“趙斌,過來一下。”
趙斌剛推門進來,就看到他正盯著地圖上的南部區域發呆。
李一凡低聲道:“我們該往南走了。”
2015年9月22日,星城市政府辦公大樓。
李一凡站在一幅長達兩米的城市空間地圖前,目光落在地圖南部區域——星穀科創園、高新技術開發區、湘南交通樞紐——一條隱約成形的“科技走廊”雛形已在他腦中清晰浮現。
“從星穀到南部產業新區,我們要打一條穿透式的科技中軸線。”
“名字我想好了——‘星南科技走廊’。”
市委辦公廳主任趙斌第一個反應:“走廊?這聽起來像是個概念工程。”
李一凡轉身,目光銳利:“不是概念,是係統。”
“我們過去建園區、招商、分行業、搞園區管委會,這些方式太碎了。”
“我們現在要建的是——一整條打通基礎研發、中試孵化、高端製造、平台輸出的產業脊柱。”
他走到白板前,快速寫下一行字:
【從科技碎片,到城市主乾】
……
當天下午,市委經濟工作小組擴大會議召開。
這場會,李一凡沒有任何預告,直接拉上產業局、科技局、發改委、招商局、財政局一把手集體“閉門談”。
“我們過去一年乾了很多事,也吸引了很多企業進來。”他開場道。
“但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這些高科技企業,彼此之間幾乎沒有協同。”
“中微搞刻蝕機、長鑫搞存儲芯片、京東方搞顯示,美團做算法、遊戲科學做引擎,晶科、隆基做能源——它們像一群各自乾的高手,沒有連接。”
“我們要讓它們連起來,變成生態。”
他提筆在屏幕上勾出一條紅線:
“從星穀科創園,到高新區,到南部芯片走廊,再到湘南產業轉化平台——全線覆蓋。”
“這裡,將是星城市未來十年產業中軸。”
眾人心頭一震。
這不僅是一條物理走廊,更是一次經濟結構的再組織。
……
接下來一周,星城市密集出台三份重磅政策:
一、《星南科技走廊招商支持條例試行)》
——對引入關鍵產業鏈企業,最高給予3億元資金支持、100畝土地指標優先配置。
二、《星南人才引進計劃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