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清晨,大夏時間淩晨三點,《華爾街日報》一篇署名深度報道在全球發布:
《隱形技術軍團:中國地方政權與半導體企業之間的新關係模型》
副標題赫然寫道:
“以星城市中微公司為例,看地方政府如何重塑產業路徑,繞開既有監管體係,在灰色帶中成長出令人不安的科技力量。”
文章開篇便點名中微,指其資本路徑“完全封閉”,融資結構“去美元化異常徹底”,還“拒絕接受任何跨國審計”,並在結尾警告:
“這種結構,既不像企業,也不像政府,而像是一種新型的戰略實體。”
短短十二小時,這篇報道被路透社、金融時報、《南華早報》跟進轉載,華爾街大型基金研究機構紛紛發布風險警示。
國際媒體用了一個極具煽動性的詞——“科技隱軍”。
而李一凡,毫無疑問,成了這支“隱軍”的代言人。
下午一點,星城市金融管理局。
李峰麵色凝重地坐在辦公室,身前擺著四份報表——三份是銀行授信動態,一份是金管局監測係統出具的“企業風險預警等級評估清單”。
他手指點在清單第三行:“中微科技有限公司”。
紅色標記,備注為:“國際政治風險介入評級:中高”。
“這不是我改的,是係統自動評級。”他看向對麵坐著的組織係統聯絡員,語氣生硬。
聯絡員答道:“我們沒質疑係統,我們隻是覺得……這種時候,有些權限,應該上收。”
“你說清楚。”李峰眼神一寒。
對方看著他,平靜地說:“財政、產投、興泰三方的聯合投委會機製,現在是否還適合由一個地市市委書記主導?”
李峰沉默。
這一句話,意味極大。
不僅是否定了李一凡對產業的統籌權,更是試圖剝奪“星城市模式”的合法性。把一個成功實踐,重新打回“改革偏差”的標簽上。
李峰抬起頭,冷冷回敬:
“如果不是他現在壓著,你覺得這份評級還能隻停在‘中高’?”
“沒人能替他抗這場輿論攻勢。”
聯絡員搖了搖頭,起身離去。
留下李峰獨坐窗前,心情難明。
他一直警惕李一凡勢力的外溢,但此刻,麵對真正的外部壓力時,他也不得不承認——這條戰線上,李一凡是他們唯一的屏障。
星城市委會議室,燈火通明。
這不是例行會議,而是一場緊急行動部署會。
林曉峰、趙維康、劉向力、李誌強、林熙然、張誌強、彭學文……星城市最關鍵的財金、產業、外事、宣傳、高新區、經信係統全部到場。
而坐在主位的,是李一凡,麵前隻擺著一份文件:《國際輿論圍剿事件應對指引》。
他開口第一句話,就震住全場:
“這不是一場誤解,也不是一場宣傳事故。”
“這是一次圍剿。”
他站起身,將那張文件拍在桌麵上:
“你們以為他們盯的是中微?不——他們盯的是‘我們這種模式’。”
“封閉資金、垂直統籌、區域創新主導、黨政一體推動——他們怕的,是這種發展模型失控複製。”
他掃視一圈,語氣低卻淩厲:
“今天是中微,明天就會是隆基、寧德時代、甚至是你們在高新區孵化出來的新一代碳材料企業。”
“你們以為你們不顯眼?你們是整個國家當下唯一被驗證過的產業戰法。”
“他們怕的,不是科技,是製度背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