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清晨,邵陵市。
灰藍色的晨霧還未散儘,市委辦公樓的紅磚外牆早已斑駁。幾十年未改的灰色水泥走廊、木門油漆開裂,透著一股刻骨的陳舊。
李一凡站在市委辦公樓門口,手中還拿著那份中央政策機製司最新下發的文件。
“書記,這地方真合適做複製試點?”趙斌還是忍不住低聲問了一句。
李一凡沒有立刻回答,而是望著遠處的群山和稀疏的工業園區淡淡道:
“星城是長出來的試點,邵陵是種進去的樣板。”
“改革從來不是挑最合適的土壤,而是選擇最難的環境——隻要在這裡能紮根,全國就沒理由不接受。”
趙斌一震,意識到李一凡此行的真正目的——這不是複製,是挑戰整個體製的慣性。
上午十點,邵陵市委常委擴大會議正式召開。
會議議題隻有一個:機製複製試點在邵陵市的部署安排。
市書記陳榮海表麵熱情,實則滿腹警惕。他不是不懂這場複製的意義,而是明白:一旦啟動,邵陵原有那套“穩字當頭、人情優先”的運轉邏輯將被撕裂。
果不其然,第一個提反對意見的是市政法委書記高繼林。
“李書記,機製體係我們非常支持,但邵陵與星城不同,平台配套不足、乾部數據庫幾乎是空白,財政數據也長期缺項,這樣貿然推進……容易‘水土不服’。”
一語道儘“高明”的借口。
李一凡掃了他一眼,淡然開口:
“你說得有理。可你怎麼解釋,三個月前你們剛給省廳報送過‘乾部數據整合初步完成,具備中期評估條件’?”
高繼林一下子變了臉色,想說什麼,又說不出。
會議室一時間靜若寒蟬。
組織部長何國慶突然冷聲插話:
“我們來,是來建機製的,不是來聽理由的。”
“邵陵不是做不了,是不想做。”
“不想做,是因為有些人不想讓數據進係統,不想讓人事變透明,不想讓舊規矩消失。”
話音落地,所有人都明白了:今天這場會,是來動刀子的。
當天下午,省委辦公廳內,一封來自省委副秘書長周立德的建議函悄然送達趙建國案頭。
標題是——
【關於機製試點節奏和資源協同的階段性審慎建議】
表麵上,是“防止改革過速”,實則直指李一凡“過於激進”,要求收縮機製複製範圍,避免“失控風險”。
趙建國看完,沒有多言,隻在末尾淡淡批了一句:
【試點不是講條件的妥協品,是頂層製度的驗證場。誰怕改革,誰就不配談製度。】
然後,他把紙一折,交給了秘書:“送中組部。”
這個批示,等於把機製複製的節奏權,直接交給了中央。
與此同時,星城市中微科技總部大樓內,尹誌繞召集的閉門會議正在進行。
“我們準備下一步,將中微‘硬件鏈路’全麵嵌入機製平台係統——從數據采集、邊緣運算、存儲加密,到算法執行。”
“設備我們全套提供,保障國產自主性。我們的目標是——不再依賴任何外部係統。”
參會人員一陣沉默。
這是一次實質性突破,也是一次技術與政治的聯合進攻。
趙斌嗓子發乾:“尹總……你們這不是在交產品,這是在交一份國家命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