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湘省,冬意正濃。
但這場由“製度推進辦”掀起的風暴,卻讓整個官場溫度陡降。
在江陵、嶽西、昌州三地督導點名之後,多個地市的市委辦公室、組織部會議室內,氣氛都變得異常緊張。
不少乾部私下揣測:
“這不是一輪製度推進,這是一次權力重組。”
因為人事,就是政治最直接的表達方式。
而現在,這些“推進製度”的文件、調研、督導、問責……都在迅速觸碰每一個人的利益核心——崗位、前途、話語權。
衡洲市組織部。
副部長朱紹林走進辦公室時,桌上擺著三份調令申請。
三名中層乾部主動申請調崗——理由是“適應製度改革,接受組織調整”。
他一邊簽字,一邊皺眉。
這些人不是製度派,也不是李一凡的人,更不是省委空降乾部。
相反,他們是本地派係中的“調和中層”。
但現在,他們率先“倒戈”。
朱紹林知道,這不是態度轉變,而是官場嗅覺本能反應:
“製度已成風口,誰不表態,誰就出局。”
而這三人不過是第一波。
製度推進辦收到反饋後,內部評價很一致:
“風向變了。”
“不是因為乾部覺悟提高,而是因為他們終於明白——這次真不是演戲。”
省委組織部立即著手推進“乾部畫像係統”的更新換代,重新標注乾部政治傾向、製度配合度、公開反饋行為。
在畫像平台上,新增了一個新指標:
“製度適應度d值)”
這個數值不是拍腦袋,是以乾部在組織會議上參與度、製度培訓打卡率、改革配合事項完成率三項打分,再綜合同級比值動態生成。
數據冷冰冰,但背後的邏輯清晰得可怕:
——誰真在乾,誰真在拖,看數據就知道。
趙建國在省委例會上聽完彙報,輕輕吐出一句:
“我們,不是在搞官員考核,我們是在改造權力基礎。”
“地方派係最怕的,是‘一刀切’。”
“但這一次,就是一刀切。”
與此同時,嶽西組織係統出現震動。
省委督導組尚未離開,當地政法委副書記彭景濤,主動向省委巡視組提交了一份《關於本市製度執行隱性抵抗問題的個人情況說明》。
在這份材料裡,他詳細羅列了:
?本市組織係統內部某副部長私下發言“製度就是風頭”;
?部分區縣書記通過“會議形式”故意規避輪崗節點;
?某區人社局局長將製度打分係統“線下評分”偽裝為“群眾意見彙總”。
報告沒有冗詞,甚至連自己也坦陳“曾有觀望情緒,但在省委督導組到來後轉變認知”。
這份報告被送到省委後,引發震動。
不是因為爆料有多震撼,而是因為有人開始“自保式揭發”。
這是官場變化最直觀的標誌之一:
派係不穩了。
趙建國收到這份報告後,當即做出批示:
“作為重點調研對象列入省委組織部跟蹤觀察名單,待後續研判後安排交流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