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西縣,冬雨淅瀝,縣委辦公大樓籠罩在一層灰蒙之中。
一份《關於縣域乾部推薦人選調整建議表》剛剛傳至地市組織部,三名縣處級乾部的名字赫然在列——一個副縣長、一個組織部長、一個分管發改的常委。
標注理由:配合省委重點工程不力,推進能力不足,建議調整。
這是李一凡在全省範圍啟動“項目帶人”改革後,第一批被劃出推薦名單的縣級乾部。
也是李一凡親手從係統名單中“刷掉”的第一輪基層官員。
這份名單送到省委組織部許宏誌手上時,他隻是輕輕點了點頭。
“動作比我預想的快。”
“底下人反應是真實的。”
趙斌則一語道破實質:
“縣域是最能藏人的地方。”
“但縣域也是最能識人的地方。”
星城市。
李一凡站在產業指揮部的陽台上,望著南城新區正在建設的“中微配套區”,心中如明鏡。
這些年他推製度、建平台、抓項目,說到底,真正想撬動的就是乾部這個係統。
尤其是——基層乾部。
不換人,製度就是空架子;不識人,政策就是擺設。
他回頭吩咐趙斌:
“讓製度推進辦和組織部聯合出一個建議:所有省級平台項目掛鉤縣域乾部的地市,必須設立‘基層推進聯絡組’,由市委常委層麵親自掛帥,直達縣一級。”
“由誰乾、誰負責、誰配合,全寫在檔案裡。”
趙斌當即執行。
與此同時,衡洲的何江林正站在台前,麵對的是全市八個縣組織部長與縣委書記。
這是他空降以來,第一次主導乾部座談。
也是省委書記親自點名“觀察”的第一位製度派乾部,在地方展開實質推進。
他沒有講政治,也沒有講製度。
他隻說了一句話:
“省委明確要求:平台項目乾到哪兒,乾部就要調到哪兒。”
“我們衡洲要做,就做全省最真實的一輪乾部調配。”
說完,他攤開了“基層乾部潛力調查表”。
這個表格,是他帶著幾個組織部年輕乾部自己摸底做出來的。
——沒有人推薦,沒有學曆排名,隻有一個維度:哪個項目的責任人是真正在推進。
座談室陷入沉默。
有人開始低頭,有人坐立不安。
嶽西縣。
市委常委會上,書記周明德剛從地裡調回,麵色不善。
他收到通知,省委要派“交叉組”下到各縣對乾部進行實地訪談——不提前通知,不對接市裡,隨機入點,走項目一線。
市委組織部副部長輕聲提醒:
“這恐怕是要真挖人了。”
“誰是真乾的,誰是假掛名的,很快就看出來了。”
周明德臉色發沉,半晌才道:
“先給幾個鎮打個招呼,讓他們準備一下。”
副部長苦笑:“這次不能打招呼,電話一打,那就等著全市上榜了。”
昌州也不甘落後。
市委書記在市委全會上公開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