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此同時,李一凡辦公室內,燈光依舊。
他剛剛結束與市紀委、審計、財政、改革等六大係統的一輪專項審計會。
“政企合作製度改革”試點期第一階段基本結束,20個項目合規流程重新審閱、8份報告公示完畢、三家參與基金配合完成財務和控製權披露。
而他,終於在政治上完成了一次“脫敏式清洗”。
“書記,這是今晚我們根據‘瀟湘觀察’評論所擬定的媒體回應稿。”陳曉峰遞來一份文案,“主標題是《改革不是為我而設,製度才是最大權威》,您看要不要發?”
李一凡掃了一眼,沒多說,隻在旁邊手寫加了兩行:
“我的清白,不在話語,而在程序。”
“改革不是人的衝鋒,而是係統的自淨。”
“照這個方向發。”他淡淡道。
“另外,讓人盯住唐誌衡。”
陳曉峰一怔:“他還想搞事?”
“不是他搞事,是我不打算再讓他動手了。”李一凡聲音平靜,“唐係不是不能動,而是不能不動。”
“如果省委不做處理,就會讓下麵的人看不清方向。”
“組織部不是最近在調研人事?我估計,趙書記已經準備動手了。”
—
第二天,省委辦公廳內部渠道開始釋放出若乾“結構調整”信號:
?衡陽市委書記擬調離,空降乾部接任;
?常德市政協換屆提前研究,傳言由“唐係乾將”轉崗安置;
?嶽陽市紀委書記擬調省紀委掛職鍛煉,空出紀委班子副職;
?星城市“製度試點小組”將正式更名為“製度治理標準化先行組”,李一凡保留第一責任人身份。
組織係統的每一條微調,都是一次風向轉換。
而這場風,是趙建國親手放的。
當晚,大夏社發布專訪《趙建國:製度的意義,在於讓善意不受懲罰》,文章最後一問:
“星城市的改革風波之後,您如何看待製度邊界與改革魄力的平衡?”
趙建國的回答簡短卻意味深長:
“製度之下,每一個動手改革的人都應該知道——他不是獨行者。”
“他背後,是組織。”
—
李一凡讀完全文,緩緩放下平板電腦。
他知道,趙建國這句話,不隻是寫給外人看的,更是寫給他看的。
而他,也已經準備好——下一步,繼續走得更深,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