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7日,上午900,瀟湘省委辦公廳發布一份高度保密的紅頭文件:
“關於大夏上層調研組赴瀟湘調研‘地方製度治理試點’工作的通知。”
文件全文不足三百字,卻在省委各係統內部投下了一枚“政治定向炸彈”。
這不是例行性基層督查,而是一次跨部門、跨領域、跨係統的聯合調研考察——牽頭的是大夏中央科技部高新司,協同的是大夏上級財經協調單位,觀察的是瀟湘製度改革的路徑依賴與複製能力,背後真實意圖——再明顯不過:
“地方製度改革能否轉化為國家治理樣本。”
而整個瀟湘省,能被中央調研組重點列入的,唯有一個地方——星城市。
—
趙建國上午召開省委常委例會,親自宣讀文件並做簡要指示:
“此次調研組由科技部高新司司長趙瑞坤牽頭,財經委副主任陳國梁參與隨組聯評。”
“調研內容涉及地方製度創新、政企合作模式、產業政策調度機製,時間為期三天,重點實地觀摩星城市相關改革平台運行情況。”
“我們要以最平常的狀態迎接最重大的檢驗。”
這話聽上去四平八穩,但會議室裡的每個人都知道,趙建國話中的“檢驗”二字,代表的,不隻是地方製度的可複製性,更是地方乾部的可提拔性。
誰都知道,中央財經委與科技部聯合行動,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上一次,是在江蘇蘇南城市群聯合推進“製造業標準化改革”時;再上一次,是在浙江推動“數據治理立法試點”時。
每一次,最後都留下了一個結果:試點城市的主政官員,在一年內完成了晉升。
—
會後,唐誌衡在走廊裡臉色鐵青。他知道,這次調研的“意義”是什麼。
尤其當他聽到趙建國明確提到:
“調研組將第一站設在星城市。”
他沒有說話,隻默默走回辦公室,第一時間撥通了張國威的電話。
“這次你盯緊紀委係統,調研組進駐星城前,不要再讓市紀委有任何動作,但內部材料要整理好。”
“尤其是最近的匿名舉報件,重新彙總,準備一套‘被擱置但未核銷’的解釋報告。”
張國威猶豫了一下:“唐省長,我們……這是要把疑點往調研組麵前送?”
“不是送,是放在那兒。他們要調研,我就讓他們看到真實的一切——包括風險。”
“我們不動刀子,隻亮影子。”
—
與此同時,星城市委九樓會議室,氣氛截然不同。
李一凡手持省委辦公廳紅頭文件,眼神冷靜:“這次調研組的到來,是考驗,也是機會。”
“考驗我們的改革是否經得起看、摸得著、聽得見;機會則是——我們將星城打造成製度樣本的可能,能否真正獲得中央認可。”
他望向副市長、改革辦主任鐘誌遠:
“你負責調研線路安排。不要搞迎來送往,不要請專家站台,不要讓地方電視台跟拍——一切就讓他們看到真實的星城。”
“他們想看什麼,就把窗口打開給他們看。”
又看向市委秘書長趙斌:“調研期間的所有接待環節,一律簡化,除中餐之外不設陪同宴,請省委組織部協調人員參加。我們靠的,不是熱情,是底氣。”
會議室裡響起輕輕的鼓掌聲。
王誌明小聲提醒道:“書記,這幾天輿論有些雜音。唐省長的人放出話,說星城最近幾份自查報告是‘掩飾性總結’。”
“要不要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