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下旬,四九城。
中編辦第五會議室內,氣氛極為微妙。
這是一次“國家城市治理標準研究院設址協調會”,由大夏中編辦牽頭,聯合中央政策研究室、政務院辦公廳、國家標準委三方組成臨時協調組,邀請包括瀟湘、浙江、江蘇、廣東、山東五省代表參會。
會議尚未開始,會場外已有隱約風聲傳出:
“製度創新雖然起源星城,但若要真正全國推行,是否應該落地更有開放性與技術積累的地區?”
“廣東、江蘇的城市治理信息化基礎更紮實,承載國家級研究院更有條件。”
此言顯然劍指瀟湘。
許世華端坐主位,麵無表情。他是此次協調會議的主持者,同時也是李一凡製度路線的堅定支持者。
會議一開始,江蘇代表發言最為激進:
“我們認為,研究院不應一地獨享成果,江蘇早在2014年便完成市級平台治理框架,且擁有長三角一體化城市群協同機製,有能力快速推廣國家標準。”
廣東緊隨其後,代表則帶來一份厚厚的《粵港澳城市治理數字化體係藍皮書》:
“如果目標是國家級輸出,廣東具備連接境內外資源、對接國際標準的天然優勢。”
瀟湘代表剛要發言,卻被山東代表搶先:
“我們認為設立應以北方樣板為主導,避免國家製度南偏。”
李一凡並未出席會議,但他早已預料到這一場“圍獵”。
他所要做的,就是讓星城,不止是製度源頭,更是製度鎖錨之地。
與此同時,星城市政府辦公廳,一場視頻會議正在進行。
林建國親自上線,身邊坐著李一凡。
“你這一步棋下得早。”林建國淡淡道,“這些省的動作說明你確實戳到了權力深處。”
李一凡點點頭,眼神平靜:
“他們不怕星城創新,怕的是創新變成規則。”
“我給他們留了窗口,現在該收口了。”
他遞上一份文件,是他在四九城親自拜訪許世華後整理的《關於設立國家城市治理標準研究院星城方案補充說明》。
重點在三點:
1.星城市政數據中台、城市大腦、共享平台三大係統,已完成全國接口標準適配;
2.星城平台試點範圍已覆蓋全國28個城市,具備推廣機製基礎;
3.提出“全國平台治理測試區”方案,願開放星城平台50代碼框架供全國使用。
這是一份誠意,也是一次豪賭。
瀟湘省代表帶著這份方案第二天重返會議桌。
許世華在現場拍板:“今天下午討論結果,將報送大夏書記處政務製度事務專報組。”
這意味著——今天的會議結果,將成為中央拍板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