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初,一則看似普通的財經新聞卻在微博、知乎、朋友圈掀起了軒然大波。
強哥夫婦向母校捐贈三億元人民幣設立獎學金的消息,短短數小時內登上熱搜第一。不同於以往的商業新聞,這次的熱度幾乎瞬間蔓延至全國——有人盛讚企業擔當,有人冷嘲“資本洗白”,也有人質疑獎學金機製本身是否真正惠及寒門學子。
李一凡剛結束一場內部規劃會議,便收到李曉薇發來的輿情監測報告。
“哥,這事熱度已經炸了。我們微博賬號下的留言分裂得厲害,有人點讚企業責任,也有人罵得狗血淋頭,說他們‘資本作秀’,‘扶貧先扶貧你員工’。”
他掃了一眼圖表,果然,“企業責任”“教育公平”“寒門難出貴子”正占據話題榜前列。凡星傳媒後台數據顯示,評論量遠高於同期娛樂新聞,是典型的“全網輿情拐點”。
李一凡眉頭微蹙。
“這事不能當八卦看。這是一次社會價值觀的分叉口。”他頓了頓,看向麵前的趙斌和陳曉峰,“你們怎麼看?”
趙斌分析得乾脆:“資本對社會的回應,很容易被放大。如果企業回饋社會的動作都被罵,那就是社會信任體係出了問題。”
陳曉峰則提醒:“但反過來講,也不能否認網友的情緒。平台企業確實長期享受了國家政策和資源紅利,很多人覺得不公平。”
李一凡點點頭,內心已有判斷。
這是一次製度空白下的集體焦慮。
“通知凡星傳媒,組織一波內容策劃,不是洗地,而是要理性討論:企業有沒有責任做捐贈?該怎麼做?做給誰?”
“再通知市發改委和工商聯,星城是不是也該試一試,在企業社會責任這塊,先跑一個機製樣本?”
趙斌會意:“您是說……我們做一個平台企業公益行為的製度設計試點?”
李一凡點頭:“沒錯。但不能頭痛醫頭,要從係統出發,設計一套評估、披露、激勵、反饋的完整閉環。”
他起身走到窗前,看著星城鱗次櫛比的高樓:“我們不能讓捐贈這件事,變成一場誰情商高誰占便宜的表演。得讓它成為一種正常製度安排。”
?
翌日,一場由星城市工商聯和凡星傳媒聯合主辦的圓桌論壇悄然召開,主題正是“新時代企業責任與教育回饋機製”。
李曉薇親自主持論壇內容策劃,並邀請了京冬公益負責人、小咪公益項目部代表、瀟湘大學副校長等人參與。不同於媒體聚光燈下的喧囂,這次圓桌更像是一次智識碰撞。
在主持人引導下,眾人探討了企業捐贈該如何與公共政策接軌、如何避免道德綁架、如何推動獎學金製度精準落地等議題。
“我們不是在做慈善秀,我們在探索企業、政府和社會之間新的互動方式。”李曉薇在現場收尾時說道。
這句話第二天便被大夏日報官微全文引用,迅速成為“理性捐贈”的代表言論。
?
而在市委常委會上,李一凡則更進一步。
他提出在星城探索建立“企業捐贈信用白名單”“企業公益透明報表”“地方級公益基金引導目錄”三項製度設計,由市發改委、市財政局牽頭推進。
“我們不強製,不評功擺好。我們隻給企業一個方向,一個可遵循的標準。”
市長陳啟明第一個表示支持:“這事從星城開始試點,合適。”
常委們紛紛點頭。一來事件已然在輿論場引爆,二來星城本就以製度創新著稱,這類公共議題設計,正是其強項。
趙斌附議:“可以再聯合瀟湘大學、麓山研究院等機構做第三方評估報告,增強客觀性。”
李一凡輕聲笑了笑:“這是一次大考。彆看隻是一個企業捐款事件,但它觸及了資本、製度、輿論三重力量的博弈。我們不能缺席。”
?
就在星城方案悄然推進的同時,大夏社也發布一篇評論文章:《莫讓公益成為奢侈品》,再次將輿論推向高潮。
文章寫道:“一個健康社會,不應對捐贈行為抱持質疑,而是要有完善的製度承接善意、規範路徑、引導方向。星城市的嘗試,或許是一次新的突破口。”
李一凡坐在辦公室裡,看著文章底部引用的那句話:“捐贈,不應是偶然的情懷,而該成為製度的常態。”
他拿起手機,撥通了李明傑的電話:“你那邊京東的董事會,有沒有可能推動一份‘公開公益年報’?不做秀,做規範。”
電話那頭李明傑沉吟幾秒,低聲回道:“我馬上安排。”
李一凡沉聲點頭:“我們不是要求京東做榜樣,而是想讓整個平台資本群體,知道什麼叫做長期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