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星城,街頭已掛上銀杏與燈飾。
《大夏有嘻哈》最新一期剛播出不到24小時,微博熱搜榜單前十,已有三條被節目的衍生話題占據。
“地下freestye爆改星城地鐵口”、“95後rapper開講社會議題”、“李一凡支持青年文化出圈”……
這個城市的街頭巷尾、地鐵站屏幕、大學校園演講廳,仿佛一夜之間都被說唱文化滲透。
但在這風潮之下,星城市委辦公樓的某間會議室,卻正在進行著一場比舞台更重要的策劃會。
“大家都看了昨晚的節目吧?”李一凡坐在會議室正中,翻開手中的會議記錄本,“輿情反響如何?”
“書記,”李曉薇坐在一側,迅速彙報,“昨晚播出後,熱搜登榜速度比前幾期快了一倍,微博互動量已經突破三千萬條,b站彈幕量兩小時內突破百萬。我們整理了主要評論數據,絕大多數是正向評價。”
“我看了一下,”李一凡點頭,“節奏、立意、內容,都已經脫離了早期所謂‘黑幫說唱’的粗俗印象。我們這一批人,已經開始用嘻哈在講社會、講成長、講身份認同。”
“書記英明!”張啟明舉手接話,臉上洋溢著興奮,“從節目播出前期的質疑聲,到現在文旅部開始關注,我們真的把說唱從‘邊緣文化’,推到了主流文化的台前。”
“而且這不是一場娛樂行為。”李一凡淡然道,“我們是在爭奪青年話語權。”
會議室頓時安靜了幾秒。
李一凡望向窗外:“這個時代變化太快,連政府的語言體係,都跟不上青年的情緒表達速度。說白了,他們需要能聽懂他們話語的人,參與決策、參與公共表達。這,就是《大夏有嘻哈》的意義。”
眾人沉思中,李一凡轉過頭:“我已經在想下一個動作。”
“我們不隻是要辦節目,更要建製度。”
張啟明輕聲問:“書記,您是指……”
李一凡拿起筆,在白板上寫下七個字:
“新世代共創聯盟”
這幾個字一出,會議室內幾人神色變得專注。
“這是一項製度化的青年文化參與機製。”李一凡繼續解釋道,“由文旅局、教育局、共青團、芒果文創、凡星傳媒等聯合發起,邀請一批95後、00後的青年代表,不隻是rapper、音樂人,也包括設計師、創作者、公益人、創業者,共同參與星城的文化規劃、城市空間設計、青年議題製定。”
“你們要知道,參與感是這代人最強烈的訴求。”他看向李曉薇,“文化產品再好看,若不能讓他們參與共創、感知價值、形成身份認同,很快會退潮。”
“那這個‘聯盟’是政府組織的嗎?”劉景義問。
“不完全是。”李一凡搖頭,“要做製度上的創新,不以黨委政府為唯一主導,而是引導型、協作型、開放型的共創機製。”
“我初步設想如下——”
他邊說邊在白板上寫:
1.建立“星城新世代共創聯盟”秘書處,實體辦公空間設於芒果文創園,由市文旅局掛名;
2.啟動“青年城市議題”眾籌計劃,每季度發布開放議題征集,聯盟成員與市級平台共同策劃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