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香江春光漸暖。
一架私人商務機悄然降落在赤鱲角機場。舷窗內,李明傑摘下墨鏡,看向遠方城市線,神情沉著。
這是他第一次以“凡星香江投資專項母基金”操盤手的身份,正式踏上香江這片土地。
他明白,這趟旅程不是普通的投資擴張,而是一場極度隱蔽、影響深遠的國家級布局。哥哥李一凡親自交代:此次行動必須乾淨、不留痕跡,但要深入骨髓,掌控關鍵。
?
李明傑的第一步,是組建三家殼公司,分彆名為“遠海文化控股”、“晨光公益基金”和“優鏈青年科技”。
它們的名義分彆對應傳媒、民生、科技創新,法人、架構全由香港本地人操盤,賬麵資金合法清晰,背後實則通過離岸信托結構,由凡星投資間接持控。
他低調租下中環一處辦公樓,僅用三天完成了人員組建與賬戶開設。全部關鍵人員都經過凡星私密背景篩查,確保無反向風險。
與此同時,李明傑悄悄完成了對“天訊娛樂”、“香廣傳媒”以及一家中型網絡數據平台“數聯科技”的初輪股權注資。
香廣傳媒是香江曆史最悠久的本地電視台之一,擁有大量家庭觀眾;天訊娛樂則在年輕群體中極具話語權,主打偶像與短劇製作;而數聯科技的核心業務,則是為大型社交媒體與營銷公司提供用戶行為畫像建模。
他非常清楚,要影響輿論,就必須控製話語場的底層算法與內容輸出端口。
李曉薇遠在星城,通過視頻會議參與了所有前期談判策略擬定。她提出:“我們不要做主角,要做編劇。故事是誰演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誰寫的劇本。”
李明傑聽後會心一笑:“這話我熟。你哥原話。”
?
在李一凡授意下,凡星投資還成立了一個特殊小組,代號“r鏡像”。
這個小組的任務,是構建“香江輿情實時監測係統”,目標不是主動發聲,而是實時收集、分析香江社交媒體平台上的情緒波動、語言標簽、轉發鏈路等數據。
他們的數據庫接入點包括:face、teegra、tube、以及香江本地兩個年輕人常用的論壇站點。通過圖譜演算,他們能迅速鎖定誰是情緒傳染源,誰是潛在煽動點,甚至可以還原完整的輿情起爆鏈。
李一凡強調:“香江不是不能說話的地方,但不能容許話語被少數極端分子劫持。我們要先知道他們在說什麼,才有資格決定怎麼回應。”
?
資本的滲透帶來了微妙變化。
2014年夏天,香廣傳媒內部人事頻繁調整,一批持激進立場的編輯與策劃在“流程優化”中悄然被邊緣,取而代之的是一批背景乾淨、立場中正的新生代主播。
天訊娛樂的新一檔青春偶像劇《向陽少年》開播,將主題聚焦於青年正向成長與社會責任,收視率意外走高,得到不少高校師生點讚。
“數聯科技”宣布將參與香江高校的“數字公民素養研究”,實則為凡星投資提供大學生社交行為數據支持。
短短半年,輿論圈雖未劇烈震蕩,但暗潮已開始改向。
?
李明傑深知,僅靠資本還不夠。他親自出席了數十場酒局飯局,與香江當地權貴、傳媒大亨、老牌商會成員拉關係。
有人試探:“李總,你們內地來投資,難道不怕水土不服?”
他隻是舉杯一笑:“凡星隻看人,不看地域。我們來,是一起賺錢,也一起護這座城。”
漸漸地,一批中立型本地商人開始站隊,願意引薦李明傑打通各類審批通道,甚至願意在一些老舊地段的改造項目中,給凡星留下入場名額。
?
而青年戰場,才是李一凡最重視的部分。
凡星投資設立“優鏈青年基金”,向香江五大高校開放申請,主打“青年創新創業”名義,扶持大學生創業項目。短短兩個月,便收到近百個項目申請。
同時,他們在校園中主辦“理性論壇”“成長對話”“模擬聯合商會”等形式新穎的思政活動,吸引了大量對社會有困惑、卻不願參與街頭對抗的青年群體。
這些青年並不知道背後是誰在投資他們的未來。他們隻知道,有人願意聽他們的聲音,也願意為他們的成長買單。
李一凡看重的,就是這種“溫水煮青蛙式”的深耕。
?
2014年10月,李曉薇正式抵達香江凡星傳媒分部,首日召開全體核心員工閉門會,提出三大要求:
“第一,不做主角,隻做風向;”
“第二,不爭正義,隻搶受眾;”
“第三,所有素材回傳數據平台,情緒標簽必須編號。”
這位年輕而冷靜的傳媒掌舵人,自此正式掌控香江輿論前線。
?
一個月後,李一凡在星城收到“r鏡像小組”回傳的第一份《香江社情數據報告》。
報告結尾附注:當前情緒結構未現強烈波動,但部分青年社區言論出現趨左趨激趨勢,需保持監控。
李一凡讀完,沉默良久,隻說了一句:
“還不夠,我們需要更深的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