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5分鐘的視頻中,6位來自不同職業的香江青年談及生活、成長、焦慮與希望,聲音誠懇,內容平實,卻在海外華人圈引發強烈共鳴。
《紐約觀察者》撰文評論:“在嘈雜的政治呐喊中,這種平靜的聲音,或許更能觸動真實的感知。”
?
與此同時,李明傑的凡星投資也在同步布局:
?在英國、加拿大、東南亞等地設立小型內容孵化工作室,協助本地媒體製作關於香江的“正常敘述”;
?與多家主流國際財經智庫建立合作關係,提供香江投資環境、青年創業、社會穩定等數據支持;
?組織香江創業青年代表團出訪,參加“亞洲青年領導力論壇”“全球創新者大會”等國際平台,讓真實青年成為香江對外的新窗口。
李一凡明確提出:“不怕彆人誤解我們,但不能讓彆人隻聽見敵人的聲音。”
?
當然,對外傳播並不總是順風順水。
2016年6月,鏡外計劃一條名為《和平建設者》的紀錄短片,在播出第2天就遭到某境外社交平台“社區舉報”,被以“政治引導嫌疑”暫時下架。
幕後是某境外ngo操盤手在動手。
李曉薇果斷采取兩步:
1.利用凡星傳媒自建的海外服務器與多平台鏡像發布技術,將視頻同步分發至20餘個小語種平台,確保內容無法徹底下架;
2.啟動“內容代言人機製”,由非機構背景的普通網民,自主轉載、轉述,並打上“真實香江青年生活”的tag,規避“組織痕跡”。
數日後,視頻在東南亞facebook圈層完成二次傳播,甚至登上菲律賓高校青年推薦榜。
這是一次典型的“被封殺後更火”的反彈傳播。
?
2016年底,香江政務顧問小組向特區政府遞交一份備忘錄,內容為:
“香江在國際話語場的認知正出現轉向趨勢,青年群體的文化輸出能力增強,外部媒體對香江城市形象的報道中,‘抗爭’詞頻下降12,‘生活’詞頻上升34。”
而這組變化,正是李一凡所要爭奪的核心:
在彆人還未出招前,先占據國際敘事的主動權。
?
他站在星城高樓,望著夜色中香江方向的天際線,輕聲道:
“內外皆守,風雨不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