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們也要創造一個現實。”他說,“而且是更真實、更有力量的那個版本。”
“輿論不是對抗真相的敵人,而是控製真相的工具。”
他站在會議室正中央,布下一張全球傳播矩陣地圖。
“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做三件事。”
他舉起三根手指:
“一,介入。”
“二,占位。”
“三,反導。”
—
“介入”,指的是快速在國際平台上植入“青年參與式和平敘事”。
李曉薇調動星語頻道二組,設計“在城市裡長大的我們”視頻係列。第一期講述一名香江青年社區誌願者,如何在夜晚協助警方找回走失兒童。
視頻上線當日,閱讀量突破1200萬,最先轉發的是東南亞英文平台及澳洲留學生圈。
“占位”,指的是在爭議事件發生前,提前建立話語場。
鏡像係統提前監測到一場預備性“街頭快閃行動”將在香江西九龍發生,預計以“行為藝術”方式進行所謂“沉默抗議”。
趙靈部署輿論小組提前派遣凡星旗下紀錄工作室介入現場,在行動爆發前2小時上線“我們在街頭做什麼”係列第一集,用鏡頭記錄普通商販、市政清潔工、早班的士司機的日常,將街頭生活拉回真實圖景。
結果快閃現場的視頻在社交平台上被後續傳播者批為“表演式抗爭”,熱度迅速下滑。
“反導”,則是指對極端敘事內容進行“共情反拆解”。
凡星輿論實驗室創建虛擬人物賬號“arthur.c”,以中立青年的口吻評論bbc紀錄片內容:
“我就在這個城市,我不記得我像你們剪出來的這麼絕望。”
短短兩天,這條留言獲得4.2萬點讚,被轉載到包括印尼、泰國、菲律賓的青年論壇。
國際敘事之爭,第一回合,凡星小勝。
—
李一凡在香江辦辦公室望著維港夜色,一邊刷著kzone的實時數據,一邊沉思。
這場爭奪話語權的戰鬥不會結束。
他很清楚——
一個地區是否穩定,決定權不在於真相本身,而在於誰能說出真相。
如今,敵人用利劍,他就要放焰火——
不僅點亮城市,也吸引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