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日,香江國際新聞發布中心。
“bbc駐港首席記者唐娜·貝爾提出申請,希望進入維港口岸采訪‘香江青少年認知結構調查項目’。”
趙靈遞上文件,眼神沒有一絲波動:“從她最近六個月的報道結構看,此次申請背後有更深層目的。”
李一凡接過文件,視線滑過那份采訪提綱——看似客觀中立,實則布滿引導性提問:
?“你是否認為香江年輕人對傳統話語體係的疏離是製度性的?”
?“是否存在對不同意見的壓製與控製?”
?“你如何看待青年使用匿名表達的‘自由訴求’?”
“他們想用香江敘事撬開整個亞洲地區的信息秩序。”李一凡語氣極輕,但桌麵上的鋼筆卻在他手中輕敲發出低聲響。
“這不僅是一場輿論戰,更是一次認知操控實驗。”
“從他們的構思看,他們是打算把香江塑造成‘信息壓製與青年抗爭’的全球樣板。”趙靈點頭,“如果我們應對得當,他們就無法立足。”
“那我們就主動迎戰。”李一凡拿起電話,“通知李曉薇,‘星語國際頻道’準備上線。”
—
與此同時,凡星傳媒總部——香江九龍商業區。
李曉薇正站在錄音棚控製室前,目光盯著主屏幕上的模擬樣稿。
“視頻第一條用的是英文直譯,語氣太溫順。”她皺眉,“換成帶主動語態的結構,我們不是在解釋——我們是在澄清。”
她走進錄製室,對主持人說:“你不要像是在為誰辯解,你要像是一個親曆者,在講香江真實的一麵。”
鏡頭前,主持人輕輕點頭,重啟開場白:
“在這座城市,我們看到的不是分裂,而是對理解的渴望;不是被壓抑的憤怒,而是被誤解的聲音。”
這是“星語計劃”的第一期內容,李一凡親自命名,目標是通過凡星掌控的kzone國際版、tube合作節點、與亞洲英語係主流視頻社區合作,打造一個屬於大夏的新型國際敘事入口。
而與此同時,bbc、n、德國之聲等境外媒體卻幾乎在同一時間,同時上線三條有關香江的專題紀錄片。
內容方向出奇一致:
“沉默的街頭”、“失落的一代”、“青年在鐵牆下呐喊”。
三段視頻中,大量使用慢鏡頭、背光采訪與聲音變聲處理的“匿名受訪者”,字幕中不斷出現“抗爭”、“絕望”、“沒有出路”等情緒詞彙。
這幾乎是一場聯合狙擊。
—
6月5日淩晨,凡星情報組在香江新媒體聯盟會議室召開“外媒內容審視會”。
“這不是新聞,是帶劇本的舞台劇。”一位年輕分析師指著大屏上的內容節奏說,“你看這幾段鏡頭的連接方式——先製造孤獨感,再注入情緒,再給出口——出口永遠是‘反抗’。”
“他們不是報道,而是在用剪輯創造一個替代現實。”另一人冷笑。
李一凡走進會議室時,剛好聽到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