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31日,淩晨220,香江灣仔。
一輛外觀普通的商務車緩緩駛入灣區多媒體交流大廈的地下停車場,車門打開,一名青年快步走下車,低著頭,迅速走入大樓一側的“共享創意空間”。
他叫林謙,香江本地網絡博主,擁有一個匿名賬號“秩序之外”,粉絲數約20萬。表麵上他發布電影評論、城市觀察、心理學短評,但鏡像係統識彆出其賬號內容中存在高頻率的“製度疲軟”“青年群體對抗”語義鏈條。
今晚,他並不是來創作視頻的。
而是來參加一個線下匿名組織者召集的“共識發酵”聚會。
空間內燈光昏黃,六七個年輕人圍坐一圈,麵前擺著便攜投影儀,屏幕上赫然是一段無頭視頻剪輯,畫麵內容是一位女孩在立法會門前高舉標語,被警察帶走,字幕則是:“我們不能再沉默。”
“這段視頻,將成為我們下一波傳播的‘爆破點’。”主講人壓低聲音。
他叫沈簡,本地某高校新聞係畢業,曾就職於某外媒駐港分社,後離職“創業”,現在的身份是一家“數字公民實驗室”的創辦人。
“香江太久沒有真正的輿論引爆點了。”沈簡目光掃過眾人,“這次,我們要製造一個‘青年被迫反擊’的感知真實。”
林謙抬頭:“可……這段視頻是舊的,2016年那起誤會,最後還澄清了。”
“誰在乎真相?”沈簡冷笑,“我們要的是情緒流轉,不是事件本身。”
他緩緩舉起手機,屏幕上是一張策略圖,上麵寫著:
第一階段:舊案影像再剪輯
第二階段:匿名賬號話題共振
第三階段:短視頻劇情模擬引導
第四階段:線下高校共鳴會聯動
“我不需要你們成為英雄,隻需要你們成為鼓動者。”
“當聲音足夠大,就沒有人再問誰對誰錯。”
空間裡短暫沉默,隨即是點頭與默契的微笑。
—
與此同時,香江星盾係統的屏幕上,紅色警示條閃爍。
“趙主任,發現內容鏈新變種。”
值班分析員抬頭,語氣急促:“剛剛上傳的剪輯視頻,在25分鐘內被11個匿名賬號同步轉發,並加入二次字幕注解,轉發後再次被轉發……呈現出典型的‘多層滲透誘導’結構。”
趙靈蹙眉:“沉簡的網絡id出現了嗎?”
“出現了,他的另一個賬號‘未來之下’剛剛評論說:‘也許青年隻能用沉默證明存在。’”
“鎖定賬號鏈,全路徑追蹤。立刻向凡星技術組請求ai乾預模型支持。”趙靈果斷下令。
—
淩晨300,李曉薇接到趙靈電話,一邊披衣起身一邊說:“我半小時內到係統室。”
10分鐘後,李一凡的電話也響了。
聽完內容,他在床頭沉默了幾秒,然後隻說了五個字:“啟動守夜人計劃。”
—
上午900,香江辦戰略會議室。
李一凡站在會議屏前,背後是剛剛導出的“極端情緒傳播模型圖”。
“從五月初到現在,三周內共有58條視頻內容出現‘敘事逆轉型加工’,其中42條涉及青年議題,近30觸及警務執法與公權力合法性。”
他緩緩掃視全場:“鼓動者已經浮出水麵。”
“但問題不是他們說了什麼,而是——我們沒來得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