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夜人計劃,從今天開始,全麵展開。”
會議室內,眾人心頭一凜。
這是李一凡首次提出的“極端風險前置防控機製”,代號“守夜人”。
目標非常明確:
?第一,提前識彆“情緒爆點”素材來源;
?第二,布局“情緒調和者”賬號引導討論走向;
?第三,打造“同理對話劇場”ip內容,避免二元對立;
?第四,線下調研團隊進駐校園,鎖定“潛在鼓動節點”人物;
?第五,建設“迷霧破譯”短視頻欄目,以真實還原逐步逆轉敘事
—
李曉薇補充:“我已經協調vbog平台,將在搜索頁顯著位置上線‘我們與城市’係列視頻,第一期講一個16歲少年的香江市政見習日記。”
“我們讓青年知道,他們不是被係統拋棄的對象,而是這個社會的主人。”
“下一期,講一個基層社區警員和學生義工的共同救援故事。”
趙靈則安排:“鏡像係統將在本周內推送‘城市情緒圖譜’測試問卷至三大高校,試圖鎖定情緒易感群體。”
李一凡點點頭:“還不夠。”
“我要他們知道——不是隻有對抗,才有改變;不是隻有憤怒,才有力量。”
“我們要講一個新的故事。”
—
當天傍晚,vbog平台上線一條視頻。
標題是:《那天,我在議事廳樓下撿到一封信》。
視頻隻有兩分鐘,是一位青年男孩朗讀一封寫給“香江未來”的信。信裡沒有口號,隻有猶豫與思考:
“如果我對這個世界有不滿,我該不該選擇摧毀?”
“如果我還有希望,我會不會選擇去建設?”
畫麵最後,是男孩看著遠處議事廳的背影,低聲說了一句:
“也許,明天會不一樣。”
視頻上線24小時內,播放量突破兩百萬,點讚超過40萬。評論區許多青年留言:
“我從沒想過,我們可以用這樣安靜的方式說話。”
“謝謝你,讓我知道還有選擇。”
—
夜深,李一凡回到辦公室,手機彈出一條推送:
【香江大學學生自治會,宣布暫停所有“公共討論論壇”,將組織“城市調研月”活動,邀請社區代表進校園交流。】
他默默看著這條消息,久久沒有說話。
他知道,這還遠不是終點。
但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總要有人,先點燃第一盞燈。
而他要做的,不隻是點燃,還要守住這微光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