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嶺調研行的最後一站,是位於瀟湘與贛東、江淮交界處的陽平縣。這個縣區地處三省結合部,山多路窄,一直是交通死角與財政窪地。
但李一凡在調研規劃階段,特意將此地列為“瀟湘贛東江淮”中部三省合作的“交界實驗區”樣板。他知道,製度協作能否真正落地,不能隻靠高層博弈和政策宣講,更要在最基層的行政實踐中試水。
清晨七點,李一凡從桃源市乘車出發,一路南下。隨行的除陳曉峰外,還有瀟湘省發改委副主任盧曉培、省協作辦副主任於海、省交通廳副廳長馮誌成。幾人各懷要事,麵色凝重。
“盧主任,你那邊推進‘中部三省產業互采平台’試點,贛東方麵態度如何?”李一凡率先開口。
“態度是積極的,贛東的常務副省長鄒寧傑親自牽頭推進。但他們希望平台設在他們省會南昌,說是‘便於資源配置’。”盧曉培皺眉。
“理由成立嗎?”
“其實不太成立。”於海接過話頭,“南昌地理優勢一般,產業結構跟我們不互補,反倒是星城市和陽平縣,在裝備製造、農產品精深加工、輕紡鏈條方麵協同空間更大。”
“我知道。”李一凡微笑著點頭,“陽平縣是個突破口,它既有星城的輻射,又能向贛東延伸。設立平台,就該設在鏈條交彙的地方。”
“那我們要強勢推進?”
李一凡語氣平靜:“不強勢,也不退讓。走製度路徑。”
這時,馮誌成從後排遞上一份文件:“李省長,這是我廳最新測繪的‘中三邊界快速路升級建議圖’,建議在陽平縣設立‘邊界產業交通樞紐’。”
李一凡翻看文件,眼神漸亮。
“你這是打算在陽平搞一座小型港口式陸地樞紐?”
“是的。”馮誌成點頭,“雖然沒有大江大河,但陸地集散能力可以借助產業協作,用作三省中轉物流節點。”
李一凡合上文件,道:“這個我支持。但要注意,不能搞成傳統園區那種招商思維,要真正打造成製度樞紐、數據中台和要素聚集地結合的新型平台。”
“懂。”馮誌成應下。
中午十一點,車隊抵達陽平縣城,縣委書記金萬裡、縣長吳宏誌早已等候多時。他們早年都曾在李一凡主政星城市時任職,一路提拔,早被視為“凡係基層派”的典型。
李一凡下車時,金萬裡快步迎上:“李省長,陽平歡迎您!”
“你這地界,比我當年在召陽縣時還複雜。”李一凡調侃道。
“那是,三省交界,語言都不統一。”金萬裡笑著接話。
“就靠你們,把這種複雜,變成製度創新的沃土。”
隨後,李一凡來到陽平縣政府臨時設立的“跨省協作聯合指揮部”,這間簡陋的會議室裡,此刻聚集了贛東省協作辦副主任彭誌軒、江淮省發改委一處處長顧海濤,以及部分基層代表。
會議開始前,李一凡並未急於發言,而是將主持權交給了陳曉峰。
“今天是一次初步溝通,不是正式協定會,大家開門見山,把想法都擺出來。”
彭誌軒開門見山:“我們贛東建議由陽平縣與我省豐城縣共同設立‘贛瀟共建產業組團’,主攻農業科技板塊。”
顧海濤隨後補充:“江淮方麵,希望引入合肥中科院的一個ai科研平台,目前已與星城市信息辦達成框架協議。”
陳曉峰記錄完畢,點名請李一凡發言。
李一凡緩緩起身,環顧三方:“今天坐在這裡的,不隻是地方乾部,更是改革的推動者。我們要思考的是——合作不隻是產業、交通、市場,更要推動行政協同、財政共享、公共服務對接。”
全場一靜。
李一凡繼續:“陽平若要做三省協作平台的樣板,必須建立三個機製:第一,‘邊界事務聯合議事機製’,縣域層麵跨省常設小組;第二,‘財政支出協同機製’,試點部分社保、醫保項目;第三,‘基層治理協同機製’,探索信息共通、執法聯動、應急共濟。”
“李省長,”顧海濤猶豫了一下,“這些機製,聽起來都非常新,但中央層麵沒有文件授權,是否存在政策風險?”
李一凡輕聲一笑:“正因為中央還未下文件,我們才更有試驗的空間。政務院層麵,我已請示林建國副總,他明確支持我們探索先行。”
眾人皆驚。
而陳曉峰更是及時補刀:“本月政務院經濟體製改革督導組即將到瀟湘調研,陽平如果有成果,必然成為全國亮點。”
空氣頓時凝固成一種火熱。
會議持續了三個多小時,最終確定:
1.三省邊界共建“陽平協作平台”,由瀟湘牽頭運營;
2.三省同步建立聯合小組,統籌推進事項;
3.試點財政協同支出機製,聚焦基層公共服務補貼;
4.年底前形成一套三省共同簽署的正式文件草案。
會議後,金萬裡與李一凡並肩而行,他有些感慨:“李省長,我是真沒想到,咱這窮地方還能成為改革窗口。”
李一凡看著遠方三省交界的山口,道:“你們這不是窮地方,是舊體係下的‘價值盲區’。隻要規則一改,這裡就是戰略支點。”
當晚,李一凡返回星城途中,在後排閉目沉思。他知道,陽平這一步,如果成功,瀟湘不僅在經濟改革上站穩腳跟,更將在中部協同機製中贏得一席話語權。
手機屏幕亮起,是林建國的回複:
“你走的,是中央沒走過的路。繼續。”
李一凡回複兩個字:
“不退。”
喜歡重生歸來:我誓登權力巔峰請大家收藏:()重生歸來:我誓登權力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