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凡正式成為“政務院特區治理協調機製辦公室”成員的通稿,在體製內部如同一枚釘子,釘進了整個南方政治地形圖。
從名義上看,這是一個虛職,但真正清楚內部格局的人都明白:這不是一次普通的調研掛職,而是“實質性參與”國家治理戰略核心機製的起點。
協調機製的成員名單悄然傳至瀟湘省委秘書處,在省委書記趙建國麵前攤開。
趙建國靜靜看著文件,眼神幽深。他的身邊,是剛從京回瀟的省委常委、省委組織部長許宏誌。
“大夏中央這是鐵了心,要把李一凡推出來。”
趙建國語氣中沒有怒意,反而帶著幾分耐人尋味的欣賞。
許宏誌輕聲道:“從星城市主政到省長,短短六年不到,又步入南部協調組。這種節奏……全國產線中也極為罕見。”
趙建國放下文件,端起茶杯,語調不疾不徐:“林家這是打算讓他進中樞係統了。咱們要習慣,省政府的大勢,已經逐漸轉由他把控。”
他望向窗外:“我們要做的,不是壓製,而是協同。”
—
此時的李一凡,並沒有沉浸在晉升的餘熱中。
相反,在香江局勢依舊錯綜複雜、區域協調障礙頻出的關鍵節點,他清醒地意識到: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掛職通知下達後的第三天,他即乘機飛抵南策,正式參加協調組首次封閉會議。
南策,作為大南部戰略經濟與治理試點城市,其政治屬性、經濟模式與特區極為相近,是“複製機製”與“政策適配”的天然試驗田。
會議地點設在南策市郊一處不對外開放的“南部區域治理研究基地”。
參與會議的,不僅有來自國家發改委、中央政法委、網信辦、財政部、教育部的官員,還有多位院士級專家學者,甚至包括數名擁有駐港履曆的前任中聯辦幕僚。
李一凡的座位,被安排在第一排左側。
他不動聲色,卻心知肚明:這是信任的象征,也是責任的信號。
會議由協調組組長親自主持,開場並未大張旗鼓,而是直接拋出一道“核心命題”:
“如何在不打破‘一地兩製’框架的前提下,實現法律治理、財政規範、輿論生態的有效統一?”
整個會場陷入短暫沉默。
這不是一道政策選擇題,而是一道國家戰略層級的係統工程題。
輪到李一凡發言時,他緩緩起身,開門見山:
“首先,從現有特區治理的經驗看,核心障礙在於製度與治理行為之間的錯位。地方行政部門既想落實中央意誌,又怕觸及本地敏感結構。”
“我們星城市改革經驗表明:必須以財政機製為杠杆,撬動區域治理模式。”
“比如我們設立的‘財政風險評估模型’,通過分析某類公共事件的隱性成本,反向調動公安、教育、城管等係統的響應機製。這套模型,是用‘賬本’去對接‘治理’,效果立竿見影。”
“我建議,在特區試點‘財政—社會—法治’三合一模型,通過財政撥款權與社會維穩績效掛鉤,形成製度內的硬約束。”
會場中,國家發改委社會司副司長率先點頭:“財政控製確實是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