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城的雨說下就下,省委小禮堂門口的石階被砸出一片細碎的銀光。九點整,門在身後合攏,李一凡抖掉袖口的水珠,目光像刀一樣掃過一圈人:組織部、紀檢、住建、財政、金融分局,還有四個試點市的一把手。
“今天不開空會,”他把筆放在桌角,“隻做兩件事:拔釘子,立規矩。”
屏幕亮出兩行大字——“以查促建”。下麵是三張表:問題清單、責任清單、修複清單。表格邊正往外擴,像潮水推著堤岸。
“桂浦大廳先來。”他點名。
魏喬站起,聲音乾脆:“昨晚自查,發現‘谘詢’被當‘受理’的誤觸率仍有3.6。說白了——有窗口怕啟動時鐘。”
話音落下,後排兩名副處的肩明顯一抖。李一凡不抬眉:“怕時鐘,就彆坐窗口。今天下午四點前,彈窗糾偏上線;七天後誤觸率降到1以下。完不成——黃卡。”
“是!”魏喬應得幾乎帶出回聲。
“嶺海。”他又點。
秦晟把一張照片投到大屏:北岸安置房某棟,消防聯動測試失敗,紅燈刺眼。“我已否決,現場返工兩小時內複驗。”
李一凡點頭:“該否決就否決。今晚之前,把‘否決—返工—複驗’三段節拍貼到每棟樓的電梯口,讓群眾看見你們怎麼改。”
“韶川。”
黃芷翻開夾子:“電子回執平均延時二十分鐘,理由是‘係統卡頓’。”
“截圖呢?”
“三頁日誌。”
“好。”李一凡看都不看,把筆尖點在桌麵上,“當日補償,當日上牆;誰再把‘卡頓’當護身符,停崗學習。”
“嶺北。”
韓青把‘職住一體’抽簽錄像鏈接掃到屏幕:“一處晚傳二十分鐘,我讓經辦現場致歉、補傳、標注。”
“致歉要讓人聽見,補傳要讓人看見。”他淡淡一句,“整改證據要比宣傳快。”
空氣繃得緊,像一根飽滿的弦。
門外腳步急促。常之朗推門而入,把一疊剛打印的材料放上來:“南巢創投新增兩條資金流,指向灣南舊地塊,批簽倒在某副主任‘病假期間’。”
場內一瞬安靜。李一凡抬起眼,黑眸裡沒有怒,隻有鋒。
“紀檢、組織部——當場立案。金融分局,把銀行‘審批日誌四同屏’調出來,坐席號、登錄地、時間戳,一個都不放過。信息組準備事實包,晚上十點前上牆,不要形容詞,隻要編號。”
“收到。”
“還有,”他把最上麵的那張批簽單輕輕推回去,“把這位副主任的‘病假條’一並核驗,不要放過任何一枚回形針。”
場內有人呼吸發重。那不是害怕,而是被喚醒的興奮。
“群眾代表到哪兒了?”
“在三樓旁聽席。”
“請他們下來。”李一凡起身,“今天群眾坐第一排。”
幾分鐘後,幾位代表推門而入。鞋子濕了,眼睛亮著。李一凡側身,把他的位置空出一半,抬手示意:坐。
“說你們最關切的。”
一位年輕父親站起來:“書記,我鑰匙拿到了,但牆角還有一處陰影,物業答應三天修好……”
“彆三天,”李一凡打斷,“七十二小時修複台賬現在就在屏幕右下角,下午我再看一遍。修不好,黃卡;黃卡兩次,換人。”
另一個老人握著帽簷:“取號我總點錯。”
“從今天起,‘谘詢’和‘受理’彈窗分開,字體放大兩號。你點錯,係統也不啟動時鐘。”
老人怔了怔,忽地笑了:“那我不怕了。”
“怕的不是群眾,怕的是假動作。”李一凡收回視線,“以查促建,查不是抓人,是抓流程;建不是喊口號,是把流程釘在牆上。”
他掀起第二份材料:“凡星投資的子池,今天並聯入‘以查促建’觀察項。首投十億,隻投嶺州智造的第一顆種子。錢可以慢,證據不能慢;錢可以審,路徑必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