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王緩緩將她拉入懷中,輕撫她的青絲,道:“你是王妃,隨時可以前來,怎麼能說是打擾呢。”
他溫聲細語,像是有無儘的耐心,柳桐書螓首抵在他的肩膀,眼淚卻已經流下來,就在剛才,她看到書房牆上掛著兩幅畫,一幅是伊昭公主,另一幅是青城郡主,她們的裝扮一般無二,都戴著麵紗,眼神全然不同,可眉眼卻極為相似,乍眼看去,竟像是同一個人。
她用絹帕輕拭淚珠,悶聲道:“王爺,臣妾想去萬景園探望太後,太後受到驚嚇,如今臥床不起,於情於理臣妾都應去侍疾。”
肅王嗯了一聲,緩緩放開她,道:“還是你想的周到,既如此,我明日讓奚靳送你前往。”
柳桐書行禮道:“多謝王爺,臣妾先行告退。”
肅王點了點頭,不再多言,坐下來自弈起來。
柳桐書停了片刻,轉身向庭院外走去。
侍女筠綠亦步亦趨地跟在她後麵,待走出一段路了,才道:“王妃為何忽然要去侍奉太後,太後對王妃一向挑剔。”
柳桐書哼笑一聲:“太後雖不喜歡我,但更厭惡青城郡主,我此時去萬景園自然不是為了侍奉那個老婦。”
筠綠恍然大悟:“王妃是想利用太後對付郡主?”
柳桐書道:“我早就知道王爺愛慕伊昭公主,但這位公主早就離世,我並未放在心上,可肅王如今明顯因青城郡主與伊昭公主有幾分相似就動了心思,你今日沒聽到廚房的人如何閒話的嗎?”
“是,奴婢都聽到了,那些婆子說是裴領衛專門叮囑他們做一些可口的糕點,可也並未說是專程為青城郡主所做啊,王妃還是不要多想了。”
柳桐書攥緊絹帕,搖了搖頭:“今日上門的貴客除了青城,你可看見彆人,我已問過奚靳,那些都是青城郡主喜歡吃的小食。還有,王爺剛才看青城郡主的眼神,那眼神……分明就是動情了。”
筠綠卻是全然不同的看法,她道:“可奴婢瞧著,王爺看郡主不像是動情,倒像是不悅,甚至隱隱帶著怒氣呢。”
“你懂什麼!”柳桐書忍不住輕斥道,“太後之前就說過,青城郡主慣會蠱惑人心,誰知道她用了什麼手段,引得王爺一副患得患失的樣子。”
筠綠眉頭輕擰,還要再勸時,柳桐書催促道:“快回去收拾東西,明日一早我們就前往萬景園。”
兩日後,景雲和慶星被毫發無傷地送到平涼王府,又過了一日,祿奇的供詞被呈到紫宸殿。
魏帝看後,大為震撼,他看向青城和肅王:“祿奇竟然和秦伍早就分道揚鑣,這些年都是秦伍在暗中作亂,與祿奇等人全然無關?”
肅王道:“不錯,鄔桓滅國後,秦伍等人被拓跋堃所救,之後一直為拓跋堃效力,所作所為皆與複仇無關。”
青城也道:“盧氏父子和秦伍都是拓跋堃的人,盧氏父子通敵,陷害裴崢,目的就是攪亂朝堂,讓大魏陷入兵禍,好助拓跋堃奪得皇位。”
青城並未提及懷王,在這樁通敵案中,懷王究竟參與了多少夏陽侯的口供中早已說明,他犯下的過錯不會因祿奇的證詞有任何改變。
“這群亂臣賊子!”魏帝一股怒氣直衝頭頂,胸膛不住地起伏,怒喝道,“他們休想得逞。”
“父皇息怒,祿奇這些年一直生活在悉渠,前不久,秦伍讓祿奇來大魏,說服他一起報仇,被祿奇拒絕了。”
魏帝沉思片刻,道:“祿奇既然沒有參與刺殺,為何前來自首?”
肅王道:“祿奇前來,並非自首,隻是想告訴武寧司的人,他並沒有伏殺珩王,不想剛表明身份,就被城門校尉抓住綁了起來,又堵上嘴不讓他開口,之後不久宗公公就來了……”
魏帝一副將信將疑的表情,又道:“可如此一來,伏殺珩王的又是什麼人?”
“陛下,關於此事,珩王寫了奏折,請陛下過目。”
青城說著,雙手遞上奏折。
詹吉聞言,立即上前接過奏折,呈給魏帝。
魏帝展開奏折,上麵隻有一句話——請陛下屏退左右,容臣詳稟。
他心中一動,但麵上絲毫不顯,沉吟了一陣,才道:“如今此案已經查清,至於祿奇如何處置,容朕再斟酌一二,你們二人辛苦了,都退下吧。”
青城和肅王躬身行禮,退出殿外。
出了承光門,肅王道:“郡主這下該滿意了,聽父皇的語氣,祿奇應該能脫罪。本王今日的每一句話可都是按郡主的意思所說。”
青城道:“多謝肅王殿下,臣女也恭喜殿下,祿奇隻供出拓跋堃,殿下沒有受到牽連。”
兩人說話時皆是輕言笑語,但言語中又暗藏機鋒。
肅王又要開口時,常喜急匆匆走了過來,溫聲道:“請青城郡主留步,陛下請郡主回紫宸殿問話。”
青城一怔,向肅王告辭,隨常喜再次來到紫宸殿。
進殿時,她一眼就看見珩王身形筆挺地立在殿中,聽到動靜,珩王偏過頭,與她對視一眼。
兩人的目光一觸即分,青城剛要行跪禮,魏帝掌心向上,輕輕一抬,道:“免了,珩王說你也知道內情,便將你叫了回來。說吧,你兩人究竟在做什麼,為何還要朕屏退左右?”
珩王道:“臣回京後不久就讓給陛下送過一封密信,坦言並未中箭受傷。”
“不錯,”魏帝微微點頭,“朕也是看了你的信,才稍加寬心。你在信中說,刺殺案是拓跋堃的陰謀,你要將計就計讓拓跋堃以為他的陰謀得逞,這究竟怎麼回事?”
“臣從雲中返回,途經鬆山時遇到祿奇,他表明身份,說拓跋堃安排此次刺殺的目的是假借龍甲軍複仇的名義伏殺臣等一行人。秦伍此次前往萬景園,並非為了刺殺太後,而是和吳嬤嬤配合演一場苦肉計。吳嬤嬤是當年戚貴妃安插在太後身邊的人,拓跋堃之所以能假死騙過世人,就是吳嬤嬤暗中相助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