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傷勢好轉後,打算出山,可這時才發現,拓跋堃的人竟守在了幾處出山必經的要道,幾番出山未果,臣嘗試從山崖邊開辟一條險徑,但行路艱難,臣摔傷了腿,不良於行,無奈之下,臣隻能繼續在山中躲避。山中不知時日,幾乎與世隔絕,直到一年前,臣在山中偶然遇到一位獵戶,在他的引路下,臣才走出黎山。出山不久,臣便聽聞拓跋堃不僅活著,還意圖繼續作亂,臣不敢冒然表明身份,一路輾轉於各商隊之間,費儘辛苦,才得以返回京城。”
說著,他跪倒在地,一臉悲戚,“臣奉先帝遺命,守護傳國玉璽和傳位詔書不落賊手,如今不辱使命,完璧歸趙。”
原本殿中之人都沉浸在沈曜險象環生的經曆中,心中對其忠節堅韌無不感佩唏噓,可此時聽到傳國玉璽和傳位詔書,皆震驚不已。
襄國公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怎會又冒出一道傳位詔書來,他道:“沈將軍說什麼?傳國玉璽和……傳位詔書在將軍手中?”
沈曜不語,徑直將肩上的褡褳解下,從中取出玉璽和詔書,雙手呈上。
詹吉剛要上前,魏帝驀地起身,健步如飛走到沈曜麵前,詹吉亦步亦趨跟了上去。
魏帝拿起玉璽,確認無誤後,將玉璽塞給詹吉,緊接著拿過詔書展開。
他雙手微顫,將詔書來回瀏覽了好幾遍,心中又是震驚又是不解,還有一股似有若無的驚喜——這詔書上的傳位之人竟是自己。他努力平複心情,又細細地看了一遍,發現這詔書上無論是字跡、筆鋒以及落筆習慣皆出自先帝之手,可前些日子在白狼山發現的詔書又是怎麼回事?
魏帝一把扶起沈曜,急切道:“這當真是先帝的旨意?”
沈曜愣住,片刻後才道:“自然是先帝的旨意!先帝寫傳位詔書時,臣和柳令公就在一旁……”
沈曜口中的柳令公就是先帝時期的中書令柳延諫,也是柳桐書的祖父。
他說到一半,魏帝打斷道:“那先帝可曾下令,讓你們去堆雪園避禍,事後再被召回?”
“這……”沈曜瞠目結舌,驚詫道,“先帝從未有此旨意,臣連堆雪園在何處都不知……敢問陛下,為何如此問?”
沈曜本就不知此事的前情,當下的反應最真實不過,魏帝見狀,長舒一口氣,隻覺得這些日子積壓在胸腔肋間的陰霾頓時一掃而空,連呼吸都順暢清爽起來。
他拍了拍沈曜的肩膀,頷首淺笑:“不錯,你應該不知堆雪園的位置才是。”
襄國公一直冷眼旁觀,此時終於忍不住,問出了所有朝臣共同的疑問:“陛下,先帝的傳位詔書不該有兩道才是啊……”
“當然不該有兩道!”魏帝沉聲道,“因為其中有一道是賊人矯詔!”
說完,他將詔書徑自遞給詹吉,回到龍椅就坐。
詹吉會意,大聲將詔書的內容念了出來。
聽著詔書的內容,諸位朝臣心中或困惑或驚訝,但都很快反應過來,魏帝口中賊人所偽造的詔書自然不是詹吉所念的這道。
都是宦海浮沉多年的臣子,他們立即意識到,再也沒有比此時此刻更能彰顯忠心的時候了。
禦史大夫楊雲集率先道:“陛下天命所承,乃社稷正統,臣請陛下將此詔書公布於天下,終結流言蜚語,以正視聽,以安民心。”
他本就是懷王一黨的朝臣,懷王遷至封地後,他消沉過一段時日,待魏帝重新立儲,這才又覺得有了希望,即刻向榮妃表明立場。對擁護太子一黨的朝臣而言,隻有拓跋崇坐穩皇位,他們才能平步青雲,有錦繡前程可言。
此話甫出,朝臣們紛紛附和,又是一番此起彼伏的“臣附議”。
但這一次,魏帝沒有半分不耐和煩躁,心底那一絲歡喜像是驟然飛漲的潮水,漫過心頭,向四肢百骸不斷翻湧而去。
殿中仿佛有了生機,似乎每個人都得償所願,唯有襄國公心中鬱鬱。肅王給他傳來密信,要借由詔書和童謠一事,引得魏帝疏離猜忌珩王,趁機廢掉太子拓跋璋,先前一切順利,誰承想,沈曜竟帶著玉璽和詔書回來了。
襄國公並不知白狼山發現詔書一事是肅王的陰謀,隻當真有其事,故而現下滿心困惑,對沈曜回宮的時機疑心大起,隻恐是珩王指使,但沈曜所言滴水不漏,他無法質疑沈曜的行為,畢竟誰也不能去責問一個為了躲避亂黨追殺而誤入深山老林又不良於行的忠義之臣為何回來的如此湊巧,真若如此,那這官也算做到頭了。
魏帝按捺住狂喜,歎道:“朕隻當沈將軍當年葬身宮亂,如今你平安歸來,朕心甚慰。”
他環視群臣,一字一句道:“沈曜不負先帝所托,舍生忘死,護玉璽和詔書周全,其忠可昭日月,其義感天動地!今日,玉璽重歸宗廟,先帝遺誌得彰,此乃上天庇佑,亦是忠臣義士鑄就的不世之功!傳朕旨意,沈曜賜爵永定候,食邑兩千戶,賜丹書鐵券,銘功於世!再賜黃金萬兩,絹帛千匹,彰爾殊榮。”
沈曜連忙跪下謝恩。
魏帝又道:“當年不幸殞命的紫金使,除了賜他們的家人良田錢帛外,所有人皆名入忠烈祠,朕會命人在京郊為他們設衣冠塚,朕還要親筆題寫碑文,讓他們青史留名。”
眾臣齊聲道:“陛下聖明。”
接著朝臣們又說了些“天佑大魏、國祚綿長”之類的頌言。
這時一直侍立在旁的駱琛忍不住道:“請問沈將軍,剛才擂動登聞鼓,所謂何事?”
登聞鼓一向由禁軍負責管理,十幾年來首次被人敲響,何況敲響登聞鼓的沈曜與他年紀相當,又有同窗之誼,少時兩人時常在一起玩鬨,於情於理,他這個禁軍統領都要問上一問。
駱琛一提醒,魏帝終於想起此事,不由困惑道:“沈卿究竟有何事要敲登聞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