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懸掛在門簷上,而那四五歲的小孫孫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本能的就想要到那倒下腳手架旁邊,圍繞了兩下,然後就要撐起那高大的腳手架。】
天幕下的人都為他憂心。
【奶奶多次鼓勵著小孫孫,而小孫孫竟然在一次又一次的鼓勵當中,以四五歲的童稚之軀,把那腳手架給舉了起來,奶奶也撐到了孫子把腳手架撐起的時候。】
【然後奶奶安全的借助腳手架下來。】
可以說是一個皆大歡喜的局麵了。
[我的老奶!感覺那高度也不高。]
[你要看重心,而且老人嘛,即便是從不高的地方摔下來,也很容易骨折的。]
[這老奶奶的臂力可以,還堅持了這麼久,小孩哥很厲害。]
[不過遇到這種事情,首要還是叫大人,萬一自己沒有扶起梯子,反倒是讓梯子把小孩砸了也不好。]
天幕下的人本來還在講孝道,這不就是孝嗎?
但是經曆過更多的天幕洗禮之後,又或者是剛才的楊朱學說沒有徹底的從他們心裡挪開,他們竟然也覺得天幕上說的話是無比正確的。
遇到這種做不到的事情,就要去找大人。
硬是撐起來還傷著自己,那個叫做愚孝。
尤其是唐宋明之後,已經不是漢代那個時候,要編出什麼離譜的孝道故事來給前人來聽了。
孝道一直都在華夏人的傳統當中,孝道甚至可以上升到君權,前麵的墨子和楊朱太讓這些人看著心驚肉跳了,現在一看下一個視頻是孝道,也讓他們點頭,高高提起的心也微微放下。
但並不是全部放下。
對於這種事情在,朱清穀也就是感慨一聲,很快就劃過去了。
看個熱鬨,還需要什麼過多的想法?
【雀鯛,海底的農夫。】
海底?
海底的農夫?海底也能夠種田嗎?
不少人對這個標題馬上就感興趣起來,無論天幕給出了多少訊息給他們,但是短短一個月的時間都來不及發酵更多。
現在的他們自然還是以種田吃飽飯為要務。
隻是這海裡也能夠種田嗎?
“這名字聽上去倒像是魚的名字。”蘇軾一聽馬上就來了興趣,也不知道這等魚能不能吃?
他平日裡最喜魚膾,有一回吃魚膾眼睛泛紅,也依舊難以割舍這種鮮彈爽滑的感覺。
現在想起來了咂咂嘴巴,蘇軾又想要吃魚膾了。
鄭和站在船頭,船隨著浪微微搖擺,現在的船員在這寂寞的海上旅途,能有的活動也是少之又少,所以也就越發的渴望靠岸補給的時候可以下去轉轉,到處耍玩耍玩,看看各地的風土人情。
自從知道什麼海上霸權之後,他們也歡呼自己做的事情一定是有意義的。
而現在他們又多出了一個愛好,就是出來看天幕。
也就是看了天幕,他們才具體知道他們在海上的航行是多麼遙遠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