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下不知道多少儒學生,以及文人看著天幕,先是因為鄭先生這位大儒的出現而狂喜、討論、追捧,然後也是對鄭先生問出來的這個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哪怕朱清穀再三強調她隻是簡單說說,並且不是專業的,他們也想要從朱姑娘這裡看看他們後世人對於儒學的觀點。
“在現代社會,雖然我們已經不刻意去學習儒學,但是儒學的很多地方都融入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比如說仁愛、禮儀、誠信等等美德。”
“儒學當中的中庸之道、以和為貴等等原則也可以讓我們學會如何與人相處。”
“兩千多來,儒學的精神內核已經和華夏人緊密結合在了一起。”
“儒學還是能夠延續下去的,但注意的是我們要丟掉的是死的一麵,是糟粕的地方,留下的是好的一麵,優良的地方。”
天幕下的古人有些失望,但也大概預料到了。
他們一輩子信奉這一門學問也並不是入骨子裡,有些人是狂教徒,是真的想要在其中找尋真理,但也有有些人認為這些不過就是安身立命的敲門磚而已。
相反他們好奇後世學習的那些科目,真的有用嗎?
能有什麼用?
鄭玄比較看得開,沒有萬年的王朝,自然也沒有萬年的學問,曾經的儒學也不是唯一的顯學,在戰國時候還有百家爭鳴。
這麼多年來這些學派並不是完全死去,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存活了下來。
他更加好奇後世,朱姑娘的那些課本裡的東西他就不明白。
“第一個階段,應該就是幼兒園了,在幼兒園就相當於古人的啟蒙,教習一些簡單的知識,比如說簡單的認字、算術之類。”
“但所有的課程都是要為孩子鍛煉自己的能力,比如說簡單的生活自理能力、通過讀故事並且朗讀來鍛煉語言能力,讓他們認識物品來鍛煉認知能力,通過和同學、周圍人之間的溝通鍛煉社交能力……”
“這些都是為了讓孩子有一個對自己的良好認知,養成多多思考的好習慣,開發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具備良好的性格和風氣,養成獨立自主的精神等等。”
鄭玄有些明白了,原來啟蒙的孩童不單是要教習識字讀書,想也知道這樣全麵的培養,孩子成才的幾率會更大一些。
而其他人也若有所思。
劉備想到了劉禪,有些沉思,“那時帶著阿鬥流離,難道便是少了這些……”
諸葛亮歎笑,“王上多慮,阿鬥質性甚樸,是一個很好的孩子。”
劉備其實也沒有嫌棄過阿鬥,就是有些擔心,“後世的這些還是太精細了。”
“因為後世國富民強,在教育方麵投入很多,自然是儘善儘美。”諸葛亮又說。
對於很多古人來說,這也是很難做得到的,能夠無病無災的活下來就已經是阿彌陀佛了,還想什麼讀書寫字的啟蒙?
“小學的時候的目標也是差不多,隻不過到了小學開始增設正式的課程,語文、數學,到了三年級則是要學英語。”
朱清穀之前給他們看過語文課本,所以他們也清楚語文課本的內容。
喜歡直播通古代後,我把係統上交國家請大家收藏:直播通古代後,我把係統上交國家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