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她爸媽都不愛吃紅薯,而且喜歡吃稠的粥,要筷子不能倒的那種,也不喜歡吃木薯,說是小的時候就是經常是的紅薯粥和木薯粥,全部都是粥水。
所以現在就喜歡吃稠的粥。
而且對於宴席打包回來的菜格外的執念,一定要炒了再炒,不能浪費,要是不喜歡吃那些剩的肥肉了,還會用酸菜炒炒,讓酸菜沾沾油。
朱清穀她們這一輩是不愛吃什麼剩菜的。
最多剩一兩輪。
“《華夏農史》當中也有記載,時間更早引進番薯的還有一位叫做蘇得道的人,蘇得道是一位從事海上貿易的商人,洪武二十年,他帶回了番薯,種在了自己家的院子裡,後來也被番薯分為鄉親,他的家鄉也就多了許多番薯。”
“之所以大家更加知道陳振龍,主要是因為陳振龍和陳振龍的家族為了推廣紅薯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其實有紅薯還好,最怕的就是連紅薯都不能保證的時候。”朱清穀又說。
這點天幕下的人也是深有感觸,若是遇到兵荒馬亂的時候,連地都沒有,更彆說種紅薯了,光顧著逃命了。
“接下來我們也該講一講花生,花生也有不少的彆名,比如說地豆、落花生、泥果、番豆等等。”
“為什麼叫做落花生,也和它的生長過程有關係。”
“花朵在受粉之後會長出果針,插到地下繼續發育結果,這個過程就叫做下針,落花而生,所以就叫做花生。”
“花生也可以用來做菜,但最主要是用來榨油,歸在糧食裡其實也不太對,但以前老一輩也有在災荒裡嚼花生殼的經曆,我也就在這裡淺淺的提一句而已。”
“今天我們在這裡主要講的就是我們華夏的主糧變遷,等到下一次直播我們會來具體說一說水稻小麥等是如何實現產量增多,而星期六,我給大家再說一說農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農具的合理使用也可以使農作物的產量增加!”
今日沒有大提他們心心念念的增產,但這些科普也讓他們開始重新審視腳下的這塊大地,這塊滋養了無數華夏人的大地。
也越發的珍惜起這些來之不易的糧食。
而嬴政已經開始看起了秦朝內種植小麥的產出量,早就有人種麥,也有人吃的麥飯,麥飯的口感並不是很好。
可是現在天幕之上已經告訴他們小麥應該如何吃。
小麥找到了正確的吃法,產量和適應性強,不是比現在的黍和稷更加適合作為糧食嗎?
還有水稻,東北平原那塊地方適合種水稻,關中地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也適合種植小麥。
嬴政放眼望去,隻覺得路途也都是一片平坦,於他來說,就沒有什麼路途不平坦的,再怎麼樣的路都會被他踏平。
對於劉邦來說,他必定是要向匈奴雪恥的,那麼糧食便很重要了。
他也動了同樣的心思,那些紅薯玉米得不到,先種些麥子水稻的也很好。
天幕之下有同樣心思的君主並不在少數,不過這些也就是對宋以及宋之後的人幫助就比較少了,他們更加期待後麵朱清穀說的怎麼提高產量,又或者是農具的問題。
而明朝的人則是開始關注起自己身邊有沒有那樣高產的糧食。
再往前一點時間的陳振龍和徐光啟在推廣甘薯的時候也不是一帆風順,甚至也有被人懷疑過心有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