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看的很多圖自然也都有尺寸,就是很多東西都是口口相傳的,有些東西就是這樣失傳,並且不能複原。
他們也未免可惜。
……
“蒸汽機其實就是利用蒸汽在氣缸之內膨脹,推動活塞作往複運動而做功的熱力發動機。”
朱清穀點了一下視頻。
他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裡麵的活塞往複。
張衡用一種相當考究的眼神看著天幕,喃喃道,“原來是這樣,那麼那些蒸汽不會跑掉嗎?”
祖衝之也是很好奇,“用鐵可以把這些蒸汽給拘住?”
沈括看著自己瘋狂記錄下來的東西,很是欣慰,“這個蒸汽機,很有意思,小小的蒸汽機竟然會有這麼大的力氣來拉動這些器械嗎?”
緊接著他又搖搖頭,覺得一定沒有那麼簡單。
“1712年,紐科門發明了第一台活塞式蒸汽機,而1765年,瓦特對蒸汽機進行了改進,使燃料費用降低了75左右。”
天幕也展現了瓦特所改良的蒸汽機的結構,一下子就又比之前的初代蒸汽機要複雜得許多了!
好像有什麼東西到這裡就斷代了。
天幕下的人有些茫然,原理大概還是那個原理,但他們不知道這些結構是用來乾什麼的,有什麼作用。
很多人就是按圖索驥。
先記錄下來,等以後再說。
沈括細細的看了,很快就想到一些關鍵,比如說是木頭或者是鐵做的部分他隱約明白一些,那麼這個活塞要用什麼來做,才能夠保證活塞在往複之後,不漏氣?
若是燒出來的蒸汽同樣灼熱,長久之後不也是隱患?
太多太多的問題了,讓沈括覺得解不開。
但也正是這些富有挑戰性的東西讓他生出了無窮無儘的探索的欲望!
同他一樣的還有張衡、祖衝之等人,好奇和探究的欲望促使他們不斷的前進。
朱清穀又說,“瓦特改良的蒸汽機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動力,也推動了機器的普及和發展,人類社會進入了‘蒸汽時代’。”
這四個字讓天幕下的許多人更是渾身一顫,有一種說不上來的衝擊。
尤其是那些鑽營了儒學一輩子的大儒。
這些什麼活塞什麼機器,完全都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需要而產出的,和儒學沾不上一點點的關係。
他們是另一種意義的存在,是自然界裡的普遍現象,是世界的理。
“隨著機器生產逐漸取代手工生產,傳統的手工業無法適應機器生產的需要,為了更好的管理,提高效率,資本家建造工廠,雇傭工人集中生產,所以越來越多的工廠出現了。”
朱清穀也放出了許許多多工廠的圖片。
和剛才那一張工廠的圖片相似,擺放整齊的工廠,那些工人就坐在工位之上,整齊劃一的進行工作。
比起工廠,嬴政更加感興趣的應該是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