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幕之上得到的信息可以分析出來,棉花的產量應該不少,畢竟可以提供織布,應該比羊毛多,並且成本更低。
如果能夠得到棉花,也能夠弄出棉布來。
正巧蒙恬此時就在殿中,好一番引導,蒙恬才明白陛下要問棉花。
嬴政:“……”
……
“此後,工廠成為了工業化生產的一種重要組織形式。”
“機器生產的發展促進了各行各業的革新,就連交通工具也是一樣。”
朱清穀放出了1807年,富爾頓研製出來的蒸汽船;1814年,史蒂芬孫發明的蒸汽車;1825年,史蒂芬孫研究的蒸汽小火車……
“1840年前後,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基本取代傳統手工業,英國成為了世界第一個工業國家,而工業革命也漸漸的擴展到世界各地。”
見過了後世的車,也見識了現在天幕之上說的蒸汽船、蒸汽車、蒸汽小火車,他們總算是知道這些是怎麼來的了。
“隨著經濟發展,自然科學研究也取得了重大進展,此後所產生的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且被運用在各個工業生產領域,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然後第二次工業革命來了,人們從蒸汽時代逐漸走向電氣時代。”
朱清穀的話讓天幕下的許多人越發的沉默起來。
尤其是上層統治階級。
他們發現和這種自由、創新、冒險相比,他們所學習的所接受的一切固然也有先進性,但更多的是局限性。
一直以來他們都是覺得商人重利禍國,所有人也以讀書學習考試為優,以商業為賤,所以要在這方麵有所發展,實在是太難了。
還有一些是他們不敢說的,那就是更多人覺得法不可輕變,遵從祖宗之法才是最重要的,也因此看到這些變革,許多人是天然排斥的。
嬴政也點頭,有些品味過來了。
劉徹撚了撚手指,尤其是想起後麵明清時候的皇帝,也隱約有些感覺。
不少皇帝還有大臣也都有些反應過來了。
肉食者鄙,古人誠不欺我。
百姓不開民智固然也好,這樣可以讓統治穩定,但是有遠見之人就會知道讀書識字的人越多,就越可能選拔出賢明聰慧之人。
而賢明聰慧之人多了,才是這個國家的上限。
也有些人不太敢說君主的智慧又或者是任何人的智慧都是有限的,但是一群聰明人群策群力的智慧才是無限的。
“也正是這樣,後世國家才儘可能的讓所有人學習知識和文化。”鄭玄其實也早就明白了,隻是現在的體悟更加深了。
“後世大國博弈,已經不再是戰爭,反而在經濟、文化等等方麵,而研究此等方麵的人才也是要這樣選拔出來,讀書的人多了,才能夠一層又一層的選拔出來……”範仲淹有些感慨。
“為何這些夷人能夠弄這些東西出來,沒理由我們不行,弄出這些來朕是不是就有錢了?”這是崇禎的想法。
但很快崇禎就搖搖頭,還是先讓天下萬民都種上紅薯再說。
有了紅薯那就餓不死人了,是不是就少一些動亂?
至於野豬皮,一步一步的來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