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出動如此多的雷部正神,還要追溯到祖天師、嗣天師的時代,倒不是張家一直故意藏私,而是天師教覆滅之後,改編為正一道的張家在神力方麵一直都是捉襟見肘的狀態,舍不得用,更是用不起。如果僅僅動用幾尊雷神,用處實在不大。
待到道門橫掃天下,張家掌管“三十三天”,有了足夠的神力,可這個時候又沒機會用,因為拔劍四顧,沒有一合之敵,殺雞焉用宰牛刀?空有一身屠龍技,世間卻無真龍。
直到如今,終於有機會了,而且對手正是多年的宿敵。
對於道門的各方勢力來說,打贏一場內戰可比打贏一場外戰要難太多了。
自從玄聖時代的佛道之爭後,道門就再也沒有一個同等體量的對手,聖廷算一個,雙方也的確在婆娑洲交過手,但最終還是點到為止,沒有深入“交流”下去。
其餘戰事,說得難聽點,就好像是大人打小孩,道門的體量轟隆隆碾壓過去,勝負從不是需要考慮的因素,隻需要考慮戰爭的成本和影響,贏肯定會贏,關鍵贏多少的問題。
可道門內戰就不一樣了,一下子變成了兩個同等體格的人交手,誰都沒有體量上的碾壓優勢,互相這麼多年下來又是知根知底,自然十分棘手難纏。
在太平道的艦隊正中位置,有一艘白龍樓船,雖然遠不如“應龍”那般巨大,但仿佛鶴立雞群,與其他飛舟格格不入。
這是道門飛舟的最初原型,也是國師的第三件仙物,類似於西道門的“分水辟地神梭”,算是比較特殊的仙物。
此時國師就在白龍樓船之上,指揮整支艦隊。
當國師看到雷部正神降臨人間的時候,便知道這次進攻已經談不上突襲——天師明顯有所防備。
此時再想撤回去也晚了,隻能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了。
那麼接下來就是純粹的硬碰硬了。
不同於齊玄素在地肺山方向的布置,太平道為了兵貴神速,徹底拋棄了地麵部隊,隻有飛舟隊伍,就算有足夠的地麵隊伍,也沒有時間擺開重炮群。
道理並不複雜,齊玄素從沒有掩飾他的意圖,玉京方麵知道大掌教要先解決地肺山問題,帝京方麵也知道,地肺山同樣知道。所以齊玄素是徐徐圖之,一步一步推進到地肺山,然後不緊不慢地擺開車馬,反正地肺山也跑不了,翻不起大浪了。
可秦李聯盟不一樣,因為玉京方麵不知道秦李聯盟的具體動向,齊玄素也隻能去猜,秦李聯盟為了隱蔽性和突然性,不可能像齊玄素那樣慢慢推進,然後擺明車馬,必須要快,所以必須有所取舍。
就好像拋棄了各種輜重,純粹以騎兵隊伍進行突襲。
這當然是在賭,就賭玉京方麵沒有猜中秦李聯盟的主攻方向,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那麼這些舍棄才是有意義的。
當齊玄素猜對了國師的進攻方向,天師以逸待勞,那麼這個舍棄就變得毫無意義。
隻是現在說什麼也晚了,總不能指望國師臨時從齊州抽調陸軍鐵騎進行支援,等大軍趕到的時候,黃花菜都涼了。
國師當然明白這個道理,不過退卻從不是國師的風格。
隨著國師一聲令下,艦隊進入了攻擊姿態。
因為雷雲已經完全遮蔽了下方的大陣,想要攻擊大陣,必須先攻擊雷雲上的雷部正神。
隻見太平道的飛舟艦隊呈一字排開,看似列陣平正,其實是擺出了一個弧度,“白龍樓船”和“應龍”位於距離最遠的弧心位置,稍弱者設於左右,以此類推。
一名太平道真人大聲喊道:“天下太平”。
緊接著所有的太平道之人齊齊喊出這四個字,聲音響徹雲霄,甚至要蓋過雷神們攜帶的悶雷聲響。
卻是一語雙關,天下太平固然是好,天下是太平道的當然更好!
“應龍”的“碎星”開始積蓄能量,然後一道連綿不絕的“火柱”自炮口射出,攻向第一尊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