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承前啟後_北宋帝國興亡史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77章 承前啟後(1 / 1)

也就是在回京編修《新唐書》的這一時期,身為一個具有為國舉賢薦才之責的翰林學士,歐陽修順便在百忙之中提拔了一把此時大宋的傑出青年地方官員王安石。王安石之前已經數次拒絕了朝廷要他回京參與館閣官員的考試選拔,歐陽修這時候舉薦王安石為諫官,但王安石說他的祖母年事已高,所以他不便到京任職。既然如此,歐陽修又以此為名請求朝廷任命王安石為群牧判官。這其實不是什麼實際差遣,但可以讓王安石每年領到更豐厚的俸祿,沒想到王安石居然還是上表請辭。歐陽修就覺得這個年輕後輩似乎“裝”得有些過頭了,他直接給王安石寫信要他不要再“裝”了。麵對前輩如此的關心和厚愛,王安石最後“勉為其難”地接下了這個官職。

經過這事,王安石不逐功名利祿且恭儉仁孝的美名更加傳遍朝野,可以說他簡直成了宋朝此時的官場楷模:有政績、有才學、不慕功名,而且還恪守孝道,這樣的青年才俊官員幾乎是打著燈籠也難找。之前擔任宰相的文彥博就對王安石不慕功名的品行大為讚賞,如今歐陽修對王安石的舉薦和提攜更是讓王安石的大名在整個宋朝的文人和士大夫階層裡名聲沸揚。

作為此時宋朝文學界的泰鬥級人物,歐陽修對王安石才華的欣賞可以說是無以複加,這種欣賞甚至超過了他的嫡傳弟子曾鞏。他曾賦詩一首贈送給王安石——《贈王介甫》: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朱門歌舞爭新態,綠綺塵埃拂舊弦。常恨聞名不相識,相逢罇酒曷留連。

在這首詩裡,歐陽修將李白與南北朝時期的南齊詩人、吏部侍郎謝朓相提並論,而且他在這首詩裡明確傳達了一個意向,那就是希望王安石能夠接過他的衣缽將宋朝的文學事業發揚光大。

王安石隨後回贈了歐陽修一首詩《奉酬永叔見贈》:欲傳道義心猶在,強學文章力已窮。他日若能窺孟子,終身何敢望韓公。摳衣最出諸生後,倒屣嘗傾廣座中。隻恐虛名從此得,嘉篇為貺豈宜蒙。

誰知道歐陽修在看過這首詩後不禁哈哈大笑,因為王安石以為歐陽修所說的“吏部文章二百年”是指的唐代的大文豪韓愈,但歐陽修實際上是在說謝朓。聽聞此事,王安石不禁有些飄飄然,他侃然道:“看來永叔公書讀得不多啊!”

原來,歐陽修隻知道南朝的文學才子沈約曾讚譽謝朓的詩乃“二百年來無此作”,但王安石不但知道這一句,他更知道唐宣宗時期的中書舍人孫樵也曾稱讚韓愈的詩文乃“二百年來無此文”。我們雖不能以此說王安石比歐陽修更博學,但如此也可見王安石在文學領域的涉獵之廣之深。

王安石此時不但在詩詞上為人所讚譽,他的散文功底同樣出眾,我們現在所熟知的那篇《傷仲永》便是他在慶曆年間公元1043年)的作品,而其中的那句“泯然眾人矣”更是傳頌千古。

歐陽修當然不可能知道王安石此生的最大誌向是什麼,但我們把時間倒退回四年前的公元1050年就能從王安石這時所作的一首詩裡窺見端倪。這首詩名叫《登飛來封》,他是王安石從浙江鄞縣回到臨川故裡時途經杭州西湖所作: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未來的王相公哪裡想做什麼李白或韓愈,他是要做立於雲端之上且不慕浮雲的那種人,而此時的王安石隻有三十歲。

在接下了朝廷賜予的群牧判官之職後,朝中的另一位翰林學士楊偉也聯合幾名官員共同保舉王安石。他們向趙禎說王安石“文行頗高”,而且還政績突出又不戀功名,所以他們保舉王安石直接免試充任集賢校理。趙禎準奏,但這個時候就已經是一頭強牛的王安石麵對如此煌煌聖恩竟再次上表推辭。

說句調侃的話,此時的王安石可以說是相當會為自己立人設。當然,他倒不是有意為之,可正因如此他反而在整個士人集團裡更加聲名日隆。

宰相陳執中甚至還以此事訓誡了前來向他求官的館閣校勘沈康:“王安石數次拒絕應試,所以朝廷為了獎勵他這種不戀功名的習氣才授他為群牧判官。館閣官員都是天下賢才,首先就得有大德,可你竟然主動討要官職。你把自己和王安石對比一下,難道不覺得羞愧嗎?”

王安石此時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踐行孝道,而他的那位前半生的好友、後半生的政敵司馬光這時候也在“儘孝”,隻不過王安石在“立行”,而司馬光則是在“立言”。此時官居殿中丞並兼直秘閣的司馬光向趙禎進獻了他的大作《古文孝經指解》,趙禎看完命人將此書存入秘閣以垂後世。

未來的王相公和司馬相公這時候正如朝陽一般在宋朝的官場上噴薄而出,但他們想要如日中天還得稍等一段時間,而此時與他們的人生走勢正好呈反照的是曾經的帝國精英韓琦。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我們已經很久沒有提到韓琦了。在王安石的這個年歲,韓琦已經是一位經曆過戰火洗禮的帝國封疆大吏,雖然被西夏的戰神李元昊同誌在戰場上給揍了個鼻青臉腫,但韓琦還是憑借在陝西的“勞苦”而年紀輕輕就進入兩府官居樞密副使。那時候的韓琦是何等的意氣風發,宰相和樞密使這等高官厚祿距離他隻是一步之遙。然而,爬得越高越快就摔得越疼,隨著慶曆新政的失敗,範仲淹、富弼、韓琦和歐陽修這一乾人等集體被趕出了京城,在那之後的的十年時間裡,這些人一直都沒能再進入京城,他們似乎成了國家不可饒恕的曆史罪人。

我們如今很難清楚地知道趙禎對主導慶曆新政的這一夥人到底是什麼態度,或許夏竦的那個指責新政集團陰謀造反的謠言還真的是讓趙禎信以為真了,要不然我們很難相信他竟會對這夥人放逐了十年之久,範仲淹更是至死都沒能再回京城並與他心心念之的皇帝陛下見上一麵。可是,在範仲淹死後,趙禎卻先後讓蔡襄和歐陽修都回到了京城並對其委以要職,這道看似會永遠關閉的大門就此重又向新政集團的人敞開了。

對此,此時正在山西並州為國鎮邊的韓琦是看在眼裡喜在心裡,但他望眼欲穿也遲遲沒能等到趙禎的宣召。然而,強者往往不等待機遇,而是主動創造機遇,韓琦在這年的歲末以自己患疾不愈為由請求趙禎讓人為他治病,而且他點了太醫齊士明的大名。這裡麵有什麼玄機嗎?當然有,趙禎如果還對韓琦還有感念之情就會召他回京就診,可趙禎的決定讓韓琦頗感意外,他沒有讓韓琦回京,而是讓齊士明動身到並州去為韓琦診治。這時候有人就對趙禎說:“太醫隻給皇帝看病,怎麼可以外遣去給邊臣就診?”

趙禎可沒管這些,他派了一個太監陪同齊士明一起去了並州。不知道韓琦在見到齊士明之後到底是喜還是愁,但至少眼下他還是回京無望。韓琦這一年已經四十七歲,這已經是一個標準的中年人了,作為一個官場的老油條,他多麼希望自己有生之年還能重回政壇巔峰。

我們這裡說韓琦是官場老油條或許會讓韓琦的擁躉們感到憤怒,畢竟未來的韓相公在他們眼裡是那麼的德行高尚且對國家有定策安邦之功,可韓琦後來的一切所為是為了什麼?他的出發點和動機又是什麼?公心更多還是私心更多?相比範仲淹一生都以天下為公的胸襟和誌向,韓琦在備受冷落的這十年裡已經變得讓曾經熟識的人感到陌生。

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韓琦曾經當然也是一個少年,做禦史的時候他不畏權貴勇於直諫,西北戍邊的時候他是最強硬的主戰派,那時候的韓琦熱血沸騰且無所畏懼,他是一個標準的屠龍少年——亦如每一個曾經年少的我們。可是,在經曆了大半生的風霜雨雪以及榮辱興衰之後,你再去看看當年的那些少年,這裡麵又有幾個還保留著曾經的那份初衷?

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這句話我多想送給已經離我們遠去的範仲淹,我多想看到他能夠在人生的最後歲月裡回到讓他長大成人的淄州長山從而與年少的自己再度相逢,一切隻因為他配得上這樣的褒美之詞。

遺憾的是,相比於範仲淹,韓琦沒能免俗,外貶的這十年讓他從此不再少年,二十多年的官場沉浮讓他終於是把官場以及當官這門學問給研究明白了。看看人家陳執中,再看看自己,韓琦怎麼也不會覺得陳執中比他強,可這人卻深受趙禎的信任,這裡麵原因在哪兒?沒錯,擺在韓琦眼前的一個事實就是——如果你憂國憂民並一心想著要做大事,可你未必會受到皇帝的待見。

趙禎已經當了三十幾年的皇帝,他現在需要的是聽話的大臣,而不是心係家國胸懷天下的大臣。在趙禎看來,胸懷天下這種事隻有他才能做,身為大臣隻能憂其君,最好不要憂其國憂其民,要不然不但那些彆有用心的人會懷疑你是否包藏禍心,就連皇帝陛下也會覺得你是在跟他爭搶人心。概括而言,麵對趙禎這種類型的皇帝,你如果能夠處處迎合定然升官發財永享尊榮和富貴,正如陳執中這般。

這一次的太醫外遣事件可以被視為韓琦的一次成功的投石問路,這至少可以證明他在趙禎那裡還是有一定分量的。那麼,接下來韓琦要做的就是加倍努力地工作並乾出一番成績,然後他才有可能儘快回到京城。

次年的公元1055年2月,韓琦命人將他新創的一套用於平野作戰的陣法呈獻給了趙禎。在命京城的禁軍按照陣法進行演練之後,趙禎下詔將此陣法在並州一帶的守軍當中予以推廣和施行。

這還不夠,為了加深在趙禎那裡的印象分以及為了增加出鏡率,韓琦另外還放了一個大招。

在太宗朝時期,為了防備遼國在山西方麵的進犯,當時的河東地區宋軍主帥潘美下令將邊境地帶的一大片寬闊地帶進行清野。簡而言之,這片地域不得有居民從事生產和生活,名曰“禁地”,由此而造成的局麵就是這裡的一大片農田就此也跟著變成了荒郊野地。歐陽修曾經建議在此地進行複耕,範仲淹奉命宣撫河東地區時也同意歐陽修的建議,但這一提議遭到了明鎬的反對,此事也就此作罷。

韓琦這時候再又重提此事,而當初那個反對複耕的明鎬此時早就入了黃土。韓琦上奏說:“這塊土地本就是我們之前的農田,老百姓的房子現在都還在那裡。如果我們不對其予以複耕,那麼遼國人要是搶了過去豈不成了資敵了嗎?”

上了這道奏疏後,韓琦再又以養疾為由申請回老家河南相州今河南省安陽市)為官。趙禎體恤其情便準了韓琦的奏請,他隨後便下旨讓此時在河陽為官的富弼替代韓琦擔任並州知州,但請注意,趙禎利用此次遷官給富弼加了官——宣徽南院使。韓琦回到相州意味著他距離開封更近了,而富弼的這個宣徽南院使頭銜也意味著他距離重回兩府隻有咫尺之遙。種種跡象都顯示因為慶曆新政而被趙禎疏遠的新政集團距離東山再起之日已經不遠了。

當然,最重要的是,趙禎最後終於是同意了韓琦在邊地複耕的奏請。宋朝隨後征發六千餘戶邊民共計開墾出農田九千六百餘頃,而且這些人可不是什麼單純的農戶,而是亦兵亦農。簡而言之,這些所謂的農夫可都是腰裡彆著家夥事的。

喜歡北宋帝國興亡史請大家收藏:()北宋帝國興亡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這個皇帝不僅擺爛,還沒有素質 閨蜜變婆媳?倆寡婦聯手製霸八零 我,有間客棧是怪異 病弱美人在詭異世界封神 幫人求子,卻險喜當爹! 以聲吻心 暴君:開局召喚典韋 斬神原神:神隕同盟 靈魂手帳2 詭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