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為九江太守,夏侯惇為廬江太守!
當劉協的話自殿上傳來之後,莫說二將本人震驚,便是諸大臣也不由心念一動。
這兩個地盤都是袁術的。
劉協此舉是想引誘曹劉兩家去攻袁術嗎?
還是想分化曹劉兩家的勢力?
沒有人知道劉協是怎麼想的。
值得一提的是,
評價一個皇帝,無非就是明、昏、庸、暴四種而已。
但劉協卻很難去界定。
因為他從來沒有真正掌權過。
在麵對董卓、曹操兩大權臣的高壓控製之下,劉協都做出過反抗。
對於曹操,劉協一手策劃了衣帶詔事件。
這已經是在劉協這個位置能做到的極限了。
而在麵對董卓時,劉協其實也反抗過。
他曾秘密派遣劉虞的兒子劉和潛出武關,想召集第二次討董聯軍。
而那時的他,才年僅十三歲。
在蝗災四起,百姓餓死之時,劉協也願意去和李傕、郭汜鬥爭,讓他們拿出糧食來賑濟百姓。
在麵對李傕、郭汜的追殺,彆人勸劉協先走時,劉協也能喊出:
——“不可!舍百官而去,此何辜哉!”
願意與百官同在。
劉協傀儡一生,奮鬥過,嘗試過,但最後都失敗了。
或許隻有當他退位之後,才是真正獲得了自由。
民間廣為流傳,劉協退位後,開始從醫。
懸壺濟世,踏足鄉野,紮針施藥常常分文不取。
雖然史書上並未明確記載劉協退位後有從醫的經曆。
但在今天的河南焦作,卻有大量劉協從醫的民俗故事。
百家岩景區的石碑上亦刻有劉協行醫圖。
雖然這些都隻是民間傳說。
可對劉協來說,或許這才是他真正想要的自由吧。
之後,劉協又喚陳王劉寵,國相駱俊至階下來。
“駱府君,朕拜你為司徒,兼管尚書台。”
除了給曹操、袁紹這兩個外州諸侯封了三公之外,劉協又給陳國相駱俊拜了三公。
司徒主管民政,尚書台又是中央極為重要的權力機構。
此前駱俊在陳國時,本就是他負責治理陳國。
駱俊也確實有能力,把陳國治理的井井有條,民殷國富,儲糧頗豐。
現在朝廷牽至陳地,劉協非常清楚該以誰為尊。
給駱俊拜三公,看似是在意料之外,實則卻在情理之中。
駱俊稽首謝恩。
劉協又將目光落向陳王劉寵,道:
“皇叔此次勤王護駕,與傕、汜二賊廝殺,有大功於王室,宜當重賞。”
“朕躬至陳地後,亦見此地國安民樂,百姓富足,可見皇叔將我漢土治理的井井有條。”
鋪墊了很長一段話,眾人都在暗自猜測天子要給劉寵封個什麼官兒。
劉協的話自殿上傳來:
“朕拜你為大將軍,錄尚書事,總攬朝政,統領全國兵馬!”
唔!!
當聽到劉寵的封賞之後,包括曹操、劉備在內的諸大臣,無不心尖兒一跳。
在陳國,基本上就是劉寵、駱俊兩人說了算。
可若是出了陳國,那陳國這點家底是根本不夠看的。
“臣跪謝陛下皇恩!”
劉寵大喜過望,連連謝恩。
彆看劉寵是封王,但他本人更喜歡平野縱馬,當一個征戰沙場的將軍。
早在平定黃巾之亂時,劉寵就自領了輔漢大將軍。
陳國的兵馬基本上都在他手裡,劉協給他封大將軍,總領全國兵馬倒也沒毛病。
同時這也是劉協向劉寵釋放的信號。
給你大將軍之位,總覽朝政,等於是給了你輔政的權力。
可問題是大將軍之位,尤在三公之上。
此前被封為太尉、司空、左將軍的袁紹、曹操、劉備三人,皆被壓了一頭。
劉協這樣做,是想要加強中央集權,強調朝廷中樞在天下的地位麼?
眾人無不紛紛揣摩聖意。
雖然這種感覺很擰巴。
但是包括曹操、劉備在內,都不好說些什麼。
因為本身他們的封賞並不小,還都賜了爵位。
尤其作為外州諸侯,不能在朝中任職。
或許劉協此舉,是衝著朝臣去的。
畢竟朝中專權的大臣不少,此前有人想向劉協進獻糧米,都被侍中攔著不讓。
劉協把朝中大權交給劉寵、駱俊二人,是想扶植自己的政治勢力嗎?
眾人紛紛猜想。
隨後,劉協又封賞隨同護駕來的張楊。
張楊進位衛將軍,錄尚書事,參知朝政。
劉協此舉似乎是想將張楊留在朝中。
畢竟河內本身不算太平,張楊自己也想謀求一個出路。
劉協給了張楊一個高位,自然是有拉攏的意思。
同時,朝中除了原有的文武百官外,劉寵、駱俊等陳國本土官員兩相勢力還是不夠平衡。
劉協是希望再拉一個手握兵權的諸侯進來,也免得董承、劉寵這些手握重兵,又位高權重的人一家獨大。
劉寵是不是心向漢室,忠於天子,目前接觸的時間太短,劉協不好確認。
但他清楚董承雖為國舅,但卻有權臣之心,劉協不得不趁著這個機會,用劉寵來製衡一下他。
卻又不敢讓陳國本土派係官員過於強勢,萬一又把自己架空,則無能為也。
並且如果兩家再起爭執,劉協又沒法從中製止。
所以就需要一個第三方,最好也是手握兵權的。
張楊欣然接受了劉協的封賞。
但一麵卻又感到不安。
強賓不壓主,陳國乃是劉寵的地盤。
自己帶著兵將,若是留在陳國,豈能為劉寵所容?
於是下來,找到董昭商議道:
“天子當與天下共之,今有公卿大臣輔佐,我當捍於外難,何事京都也?”
“不如收兵回野王去。”
張楊把自己想要調兵離開陳地的想法,如實告訴了董昭。
董昭卻出言勸阻道:
“今袁紹雄踞河北,龍驤虎步,坐看天下成敗。”
“河內終究不是長留之地。”
“今既是天子有詔相請,何不就此留在京都,好過將來困於戰禍。”
張楊無奈歎一口氣:
“非是楊不謀前路,不事朝廷,奈何強賓不壓主,我帶兵在此。”
“恐不為劉寵所容。”
董昭卻道:
“我觀陳王乃心向漢室之人,今其已領大將軍之位。”
“將軍身為衛將軍,亦受其節製。”
“隻要不與其作對,既是天子明詔,陳王又有什麼理由不能相容呢?”
“況天子留將軍在朝廷,想來亦是需要有人節製董承、劉寵等人。”
“將軍手上兵馬不少,若是留在陳地,天子定不會虧待將軍。”
張楊聽完董昭的分析,頓時似醍醐灌頂。
握住董昭的手,感謝道:
“公仁之言,真令我如撥雲見日,茅塞頓開!”
“既如此,我便留在朝廷中樞,至於野王儲備的錢糧,我再差人去取。”
董昭雖然是被張楊強行留在身邊的,但張楊對他其實還不錯,也算言聽計從。
看在共事一場的份上,董昭也是認真替張楊謀劃,勸他留在朝廷。
因為他非常清楚待在河內是不可能成事的,南北皆受袁曹節製,無地發展。
況張楊本就缺少進取的野心與魄力。
留在朝廷,反倒於他是件美事。
而對董昭自己而言,他也得為自己的前程考慮。
此前他想在觀望一會兒,如今天子幸駕陳國,更加堅定了他繼續觀望的心思。
天下風起雲湧,局勢變幻莫測,饒是董昭也不敢輕易站隊了。
索性先陪著張楊在朝廷待一段時間,之後再看天下局勢如何變幻。
這邊,
曹操、劉備在領了封賞之後,各自打算收兵回家。
劉備出了陳縣,點齊兵馬,便打算回下邳去。
李翊催馬前來,向劉備道喜賀道:
“恭喜主公進位左將軍。”
劉備到沒有多高興,畢竟大家都有封賞,都封了,就等於沒封。
尤其劉協這一係列的封賞之中,又暗藏挑撥諸侯間爭鬥的冷箭。
這令劉備略略感到有些不安,總覺得要有大事發生。
“主公接下來,打算去往何處?”
“自是回下邳去。”劉備不假思索道。
李翊笑道:
“難得主公來豫州一趟,就不打算多留一會兒?”
劉備有些詫怪,問道:
“軍師一向不耽於玩樂,今日怎的心血來潮打算長留?”
“若換作往常,備能與軍師同遊,自是樂意之至。”
“奈何今領大軍在外,不便久留。”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
打仗最燒錢的地方,其實是補給線。哪怕隻是七天的路程,都要消耗近一半的糧食。
而這個損耗,是隨著軍隊人數成倍增長的。
劉備這次出來,隻是單純會見天子,自然不需要補給線。